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圆桌对话:机遇与风险并存 跨境监管沙盒呼之欲出

金融服务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继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相继启动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特约撰稿朱丽娜深圳报道

金融服务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继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相继启动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一直以来,外界十分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通”的进展。10月底,市场消息称,深圳银保监局向深圳保险同业公会、深圳保险中介行业协会下发《前海跨境保险创新服务中心设立方案(征求意见稿)》,推进跨境保险服务。

《意见稿》设计方案指,跨境保险服务将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首先搭建服务中心,试行仅是提供内地居民存量的香港保单理赔服务;其次,逐步探索服务中心全方位保险代理咨询、销售、理赔服务,真正实现保险互联互通和产品互认。

同时,香港保监局自今年9月23日起,直接规管保险中介,包括审批牌照、进行查察和调查,以及施行适当的纪律制裁,此举被视为“保险通”启动的一个重要前奏。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执行董事许美莹12月19日在出席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交通银行和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大湾区金融创新论坛”时坦言,保险通与股票通、债券通等其他跨境金融互联互通类似,需要粤港澳三地的制度融合和协调。

“我们已经跟香港的监管机构,以及包括银保监、外管局等内地监管机构进行了一些沟通。目前正稳步在推进,中间要协调的东西比较多,现在的重点就是放在服务的互联互通上。”

机遇叠加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这使得区内的居民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实现“资产的全球配置”。这无疑为湾区内的金融机构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平安金融壹账通首席战略官戴可在会上指出,相比全球其他主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多重驱动的,包括贸易、金融、资本以及科技的驱动,“不仅是科技公司,还有很多的科技应用,这是自上而下的驱动。金融科技更多是互联互通,同时通过创新的手段,尤其是区域内的创新手段形成比较好的共享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做大生态圈、活跃市场,金融科技公司更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湾区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金融服务生态圈科技输出平台,目前金融壹账通已在大湾区积极布局。他透露,公司为香港金管局及12家银行提供技术而开发的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贸易联动”,目前香港的十几家银行和相关的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已经上链,实现了跨境的融资和贸易的交互。同时,旗下全资子公司平安壹账通有限公司已获得金管局发出的首批虚拟银行牌照。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加深,以内地两大科技巨头支付宝、微信支付为首的各大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正不遗余力地进军大湾区移动支付市场。去年9月10日,银联国际的云闪付手机应用程式正式落地香港和澳门地区。

银联国际战略部总经理蔡辉明则在论坛表示:“大湾区是银联国际非常重要的市场,两年内成立了很大的团队来布局大湾区的建设。银联作为一个卡组织,特别是国际型卡组织,我们有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能很精准化地看出来平时的消费和支付的行为结构和分布。看到香港居民在深圳哪些地方、哪些街区和商铺有好的消费,增长的结构特点等,从而实现精准化的营销。”

钱方QFPAY作为微信、支付宝的主要合作伙伴,海外联合创始人梁生光则在会上透露:“我们帮助他们进入(香港)7000家商户收款,自2015年开始,每年增长的速度有20%以上,包括接入量、交易额增长都非常快。自从金管局去年推出快速转账系统以来,B2B的移动支付使用量已明显提升,因为它解决了很多企业收款、付款的痛点。”

然而,多位参会嘉宾坦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互联互通落地上仍面对很多挑战。比如,香港、澳门的主流电子支付工具尚未能在内地使用,而内地投资者在购买境外投资理财产品方面渠道仍然十分有限等。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黄海在论坛中表示: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必须具备四大体系,分别为人才、信息、产品以及风控体系,“广东9个城市有的还是比较落后的,GDP总量仍然不高,如何解决这些城市发展当中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如何解决信息对称以及充分的痛点?产品是不是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防控风险也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紧急处理的重要任务,如果风控没有处理好,湾区建设也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同时,戴可坦言,金融壹账通主要的发展思路是搭建平台而非简单的垂直领域拓展,“在建立生态圈就面对很多挑战,包括谁来牵头,如何找到抓手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这并非单纯是某一类机构在里面主导,而是根据不同的产业各自的特点,比如通过海关和关卡的节点来把整个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再匹配不同的服务机构。”

许美莹则认为,陆续涌现的金融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风险,比如资料的安全性以及客户的私隐问题。

亟需加强跨境监管协调

随着三地金融合作不断加强,跨境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丰富,跨境资金流动日趋频繁,产生了加强跨境金融监管与服务的需求。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干的“大事”之一,就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许美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9+2、三个制度,经济活动的模式也有不同。从监管的角度来说,目前港、澳、深、广四方有定期的联席会议,发挥很大的作用,监管在配合大湾区的发展联系要更紧密、更多的协调。”

市场人士指出,由于大湾区内部跨境金融合作及创新的配套机制相对较少,应考虑建立跨业跨地区的“监管沙盒”机制,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对此,蔡辉明指出,监管沙盒最早是来自英国监管部门,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平衡好风险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最后解决既要一定程度的发展,又要控制好金融风险,“沙盒监管也是金融科技机构要加强跟央行的沟通,在获得央行的允许和同意之下,之后再来平稳的开展工作,这样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经济活动有一些不同的监管要求,在融合的时候数据监管是一个例子。在大湾区里面,我们一定要研究跨境监管的沙盒,前期的探索已经起步了。”许美莹透露。

据了解,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探讨设立“跨境监管沙盒”,为覆盖整个大湾区范围的创新型产品,例如港珠澳大桥的汽车保险,提供合适方案。

在戴可看来,金融的监管或者是金融科技的监管不仅仅是金融本身,而取决于整个大的法律框架和体系。“区域里面的核心机构,或者是企业跟监管一起去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则,或者是在管理的同时又有一定的余地,稍微让它发展之下,之后联合制定行业的规则和标准,这也是另外一种新的方式,”戴可表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