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木洞河街,原来是心灵的归处

木洞驿

——王廷相(明)

蹙浪喷江门,幽洞冒琼树。

寒林碧参差,秋嶂莽回互。

白龙不定眠,中江起烟雾。

素舫历长波,凌兢戒前路。

客行不能留,已过青莎渡。

所期心遥遥,离居岁云暮。

帝子隔沅湘,浮云落何处。

揽古心飞扬,寒空屡延顾。

出行若有兴趣爱好相似的朋友结伴,是理想不过的状态。对新鲜事物共有的好奇,对地理人文同样的浓厚兴趣,对自然历史的探索之心让同行一路的两个好朋友身心舒畅。

去到哪里可以采风的呢,“木洞怎么样”?女友提议。“木洞河边,听说沿江岸盛开有格桑花或许还可以看到乌棚渔船什么的。对于可以看花的地方,女儿家总是喜欢的了。

之前她也有听南坪的朋友提到过木洞的河边值得去一下,也不远,从南坪出发大概就一个小时的车程。可是那个照片拍出来灰蒙蒙阴雨天气的样子,只看得见一片泥泞的河岸和停靠岸边的铁皮货船。视觉上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便罢了。

这下经友人提到,倒忽然生起一点念想。如果一个名词能给予人好感的话。那么“木洞“于她也就是。过去渝长路未通高速时,水运客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从长寿一路上到重庆,途中便会经过“洛碛“和“木洞”。虽然从未在这两个站下过船。小小的她却一直会时时猜想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地方。从重庆顺水下长寿,如果船过了到了“木洞“和“洛碛”就意味着“长寿”也离得不远了,盼望归家的热切和欣喜会在心里开始涌动。

穿过一片开阔的建筑工地,在通往茶涪路的同一段路上,她们驱车向木洞。大约半个小时后,视野越见开阔,越过一座小桥,迎来一座小城镇。

只见街口立着醒目的地名标识牌,“木洞”。木洞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的呢。传说旧时鲁班在木洞的一处山洞内藏了许多优质木材,人们发现后,誉其为神木。

乡人焚香礼拜后将神木取出,用作修建寺庙的栋梁之材,“木洞”也因此得名。最早让木洞名字传说入诗的是明代诗人王廷相,当时贬谪进川的王廷相有作古诗《木洞驿》,其中的一句,“蹙浪喷江门,幽洞冒琼树”令后人神往不已。

木洞一条主街,数幢连成一片的房屋。楼下店铺林立,人行道上一张方桌,几个老头坐在一起,喝着盖碗茶打长牌。

不长的街道,几分钟就车行到底。调转车头来回到初入的街口。顺着指示有‘木洞河街’的路牌左拐下去,一条平直宽阔的水泥路通向河边,道旁绿树依依,河风吹拂下垂下的万条丝绦在风里飘荡。行至一半,左侧有数十级台阶倾斜而下,回望来时经过的那座小桥,弯弯拱拱成一道弧线,跨越河面,在天空之下,青山脚畔,倒影在明晃如镜的水面,形成了一帧优美的风景画。

站在台阶上望向江边,逆光中几个渔者悠悠闲闲地垂钓河边,淋浴着冬日下午惬意的暖阳,享受着河面一片的宁静,也享受着独处的自由时光。

据了解,坐落于长江南岸的“木洞”地处长江古巴峡要津,上下各有一江中岛,分别为中坝岛和桃花岛。桃花岛尾有一座寺庙,名为‘中江寺’。

距离木洞码头不远的地方,是有名的‘白龙沱’犬石嶙峋,恶浪不息的白龙沱,是过去行船至木洞的必经之路。站在岸上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江水急速奔涌的声音,行船之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旧时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纤夫,在白龙沱的岸边匍匐前行拉船。艰辛而深具巴渝特色的生活奇景。

滚滚长江与幽静的五布河造就了木洞独特的半岛地形,使其具备了成为“水旱码头”的条件。木洞河街总建筑面积约2.18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现在的“木洞河街”为千年古镇复兴特意打造的景点,致力于恢复木洞码头传统风貌,让民众通过木洞了解重庆饮食文化,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有了这个概念,当下对于木洞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的啦。

俩个好朋友到时江边河坝上已密密停满了前来游玩的车辆。有在河岸边铺开了野餐布,席地而坐晒太阳玩牌吃东西的一大家子人。有默然坐着呆望江景好似在思考人生哲理般的人儿,还有潇洒地横斜着摆POS的摩托车。

着迷于江边的悠闲景致,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记录下来,喜欢拍照的她们举起了手机沿着河岸边巡巡寻寻,捕捉最佳成像角度和光影的美妙,拍,拍,拍地停不下手。河面上偶尔航行过一两只货船,随风摇摆的纤纤芦苇草,鳞鳞闪烁的波光,干净圆润的卵石,草丛中盛开的芬芳小野花朵,不远处岸边乌棚渔船上夫妇俩落日前归岸,安然接绳织网的情景,宛若一幅幅写意的诗画通通都收纳入镜头里来。

于自幼在长江边长大的她来说,河岸边丰富的生活趣味尽在当下,还是留存在往日快乐温馨的记忆里,彼时,此时,无从分清。

离开岸边,两个好朋友往堤上街巷走去。宽阔的道路,陈色犹新的古街坊。当天非周末节假日,一些店铺门庭关闭,只见其名牌和宣广的图片装饰道具落寞地站立在门口前,难得闲适的休憩时分,踩在一块又一块的青石板地面,俩个女子安闲悠然地漫步,一份岁月历史的沉积感,一种怀旧的情绪在心底蔓延开来。清闲慢调的时光如同两人经过岁月洗炼的友谊,温馨,默契又惬意。

街面两旁屋檐之间拉挂着一排排红艳艳的灯笼,小巧玲珑的纸灯笼在河风的吹拂下,摇动尾巴,展开笑颜,‘哗啦啦’地在风中欢乐地飘荡。整个古街的建筑色调是复古的橙黄,放眼望过去,房梁,竹窗,门墙,在太阳的光照中,呈现出一片金色暖调的辉煌,仿佛让人有置身于皇城根儿的错觉。令人心情明朗,许也是为了让建筑体在河边早晚多雾或常遇阴雨天气时也不会显得那么暗淡了吧。

沿街一路走下去,杂货铺,地方特产小吃,江湖菜馆,工艺品制作坊,民俗文化推广店,茶艺馆,音乐咖啡吧,甜品店,客栈民宿,剧院,名人遗址故居什么的都面面遇到。有几家江湖菜馆和茶馆占地面积颇广,门外有青砖围墙,墙上有石刻雕花图案板,木头盖瓦飞檐门头,踏进门槛,可见一方天井,方方正正,四合院落的格局,端庄而威严,有那么一些古代官府宅邸的大气。茶坊有着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的拱形圆门,抬眼望过去,目光所及之处是一面刻着文字与图案颇有韵味的文化墙,山石,水流,花草相衬,古色古香。她们路过门口时打望了下下,不知向左右进入到墙后的深深庭院里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

与茶坊相临有一家客栈,竹夹壁的高墙直向天空延伸。窗口挂着一串的红灯笼,招招扬扬的欢喜迎客姿态。纤细的竹枝依着墙体而生,给客栈平添了一份清幽静雅的韵味,静默中她遥想着疏疏密密的斑斑竹叶在夜深月明时的婆裟身影,竹影下又会曾有谁在弹奏的谣瑟赋里寄托出点点泪痕的相思之情的呢。

一路行来的街巷空旷休闲地,城墙脚下,时时会遇到缠了红色福带的参天古树。放飞高远的风筝就飘在树颠上方,映着纯净蔚蓝的天空,淡粉的云彩。如果可以写上一个愿望,系了一条大红丝带在树叉上。当下的愿望会是什么的呢?可以有一片天空如风筝般自由飞翔,抑或是能够化作牵系着风筝,与之息息相连的风筝线。一念而过。城门洞外,五颜六色,缤纷的油纸伞似一朵朵撑开的绚丽花卉绽放在纯净蔚蓝的天空下。让她想到了身着多彩和服的日本歌妓。娇艳柔媚,低眉顺眼。恭敬温良的性情中自有渴望展示,能够惊艳的一面。那种粉堆玉琢过于精细完美,反而显得刻板。那样绚烂的飘浮,又似一个个浪漫唯美的清梦,悬浮于天空之城。

虽然感觉当下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其实这只是你的错觉,木洞河街上的每一个角落细品来都是历史。

据史载,木洞在明末始设‘木洞驿’,意为曾经的长江下游水路进出重庆的重要驿站。唐代大诗人王维路过木洞时曾写下“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感叹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

木洞在陆路是连接南川、涪陵的驿道枢纽。在水路是船舶出入川渝的必经之道,云贵川湘鄂五省商会均在此设立会所。又因木洞出产船用桐油,美英等国洋行也设立了多家代办机构。

作为水路要塞,它是物质集散,商贾云集之宝地,明清以来,木洞因“五方杂处,百货交通,贾舶行舟”成为繁盛的川渝名镇之一。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直接把木洞的繁盛推向了新高度。当时移民借道长江,因缘际会之下,木洞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至1820年,这里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8人。清末民国时,木洞江边码头已是茶馆、酒馆、旅社林立。

站在斜阳风中,回想旧时的此地此刻,由于水陆交通便利,水运发达,大批商船夜宿停泊于此,商人在江边搭建临时商铺客栈,木洞江边一度车水马龙,客商摩肩接踵,人来人往,形成了‘五里长街,一里码头’的情形,多么的喧嚣繁华,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至上个世纪50年代,木洞经历了至少300年的繁华的呢。

重庆是古代巴国所在地,而木洞蕴含着厚重的巴文化底蕴,是重庆重要的城市文脉。

走过‘水国舟市’再到下一个小广场。青砖砌成的门墙巍峨高大,题着“木洞山歌”四个字。

木洞山歌是巴南区地方传统音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与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宗王作的《对楚王问》中,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巴渝山歌高亢、粗犷、清脆、婉转而悠扬,似一泓清又纯的泉水,浸透着人们的心田,令人心旷神怡。

木洞山歌那么的源远流长,想来在过去的江岸水边,居住的人家与水的亲近依恋和共生的欢乐也是由城墙的“木洞山歌”题词体现而来了吧。夕阳归山的农事劳作之余大家拍手击鼓,载歌载舞,唱响船工号子,尽情释放身体的疲累和对生活的热情拥抱,简单淳朴,原始而又本真的欢乐啊。

至今经巴南区文化部门搜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谣已有上千首,其中较为流行的有被称为庄稼歌的《禾簌》有在农事薅秧季节唱的“打薅歌”,有秋收季节唱的“打谷赛歌”“纤夫船工号子”“石工号子”“婚嫁丧葬歌”“摸鱼歌”“牧牛歌“童子歌”……。

‘木洞山歌’给木洞镇带来了流芳百世的美誉,凭借着‘木洞山歌’木洞镇入选了2018年至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名单。1991年重庆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间歌手,木洞就占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歌手全在木洞。

木洞政府还专门组织编写了三十余万字的《木洞山歌》专著在2005年公开出版。巴南区政府专门编写了《木洞山歌》中小学教材,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课堂教学。2017年9月木洞山歌非物质遗传基地‘萩玥艺术团’正式挂牌落户木洞河街剧场。总面积800平方米的剧场和培训中心将集中呈现木洞特色文化,以木洞山歌的培训教学教学,推广传承为发展核心。

原来一路看过来的大户建构在旧时是各家名人的故居大院,宫殿祠堂,学校剧院及书店。木洞地灵人杰,据展示的文字图片介绍,推翻满清王朝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在重庆乃至中国近代史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同时也是一位颇具文人气质,文学造诣精深,擅诗词,工书法的诗人杨沧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学松均出生成长在这里。

杨沧白去世后回乡下葬,全国各界名流1000多人来此为他扶灵抬棺,连长江上的船客都上岸祭奠,轰动一时。现存于渝中区的‘沧白路’就是国民政府为纪念杨沧白先生而将原来的旧名‘建国路’给替换过来的了。

1943年国民政府当局还把重庆府中学堂旧址改建为了‘杨沧白纪念堂’。虽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时选定的墓园在东泉,至今沧白先生的故居四合庭院仍在重庆市重点中学‘木洞中学’的对面。他爱国忧民的思想精神,热爱家乡的情怀至今流传影响着木洞及整个巴渝的大众人民。

生于木洞镇的丁雪松听着川江号子送走了苦涩的童年,到重庆市11中学求学。1936年,18岁的丁雪松在《商务日报》上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次年当选为重庆妇女救国会常委,1937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奔赴延安。走进抗大,在延安8年接受气节,军事课程的教育,被派给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当秘书。与丈夫郑律成从中国到朝鲜从廷安到平壤历经多年的革命历练,而后进入外交领域。

从中央对外联络部到国务院办,她先后在王稼祥和周恩来身边工作,直到后来做大使。出使北欧国家引进丹麦资金及嘉士伯啤酒先进生产技术解决了北京啤酒奇缺的问题。丁雪松也是主持丹麦为中国造的友谊远洋轮“台州号”下水仪式的圣母。

在粉碎‘四人帮’后她临时受命,成功带领上海芭蕾舞团在法国和加拿大访问演出。丁雪松在民间外交工作期间接待过多位重要外国客人,如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夫人,史迪威将军的女儿,英藉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等。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直接关怀下承办了斯诺的骨灰安葬仪式。陪伴以颖超接受过斯诺夫人捐赠的斯诺保存了40年之久的红军八角帽。她和朝鲜爱人郑律成也曾是金日成家的座上客。

作为一代女大使,丁雪松开启了中国对外寻求经济技术合作的先导,展现了中国妇女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晚年的珍贵文物捐赠也体现了其慷慨忠诚的爱国之心,为后来的大使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除了可圈可点的人物,木洞古镇的特产也有那么的多:木洞榨菜,木洞蜜枣,木洞油酥鸭,木洞豆花什么的。在街的尽头,有家名叫“水上漂”的豆花饭馆,今年50岁的李隆伍是这家饭馆的第三代传人。100余年前,其外祖母就在木洞码头上售卖豆花。“在生意最好的时候,家里一天要售出上千碗豆花。”李隆伍说,他家算是见证木洞辉煌的“世家”。

好朋友俩人再返河边,不觉中暮色渐起,走在风吹凉凉的河岸边,芦苇草丛在脚下掠拂过,城门洞外的河水幽幽暗暗,河对岸,绿树青山苍苍茫茫。江面上的船只,影影绰绰。

刹那一刻的寂寥苍凉与初来时的熙攘煦暖大异,让人有无计留住美好时光的无可奈何。抬头望苍穹,长空万里,高阔深远,暮云变幻交错相融。

此刻此景如人生际遇,有明媚之春也有清冷之秋。哪里会有什么真正的一帆风顺呢,许不过是在颠颠簸簸,起起落落中尽力把握住桅杆上的船帆,不至迷失方向,奋力划桨,不至倾覆落水而已了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