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让不懂表演的人看懂表演

12月18日下午,冯远征老师做客后浪剧场,聊了聊他新近出版的关于表演的“小册子”——《冯远征的表演课》。

从中国演员的吐字归音,聊到表演教学;从与年轻一辈相处,聊到年轻演员的发展之路;冯远征老师很nice地与大家分享了关于表演,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许多看法。

我们从午后聊到了黄昏。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以下是本次采访的文字版。完整节目请点击阅读原文收听

Q:《冯远征的表演课》这本书名字很硬核,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可不可以读呢?

A:那肯定是可以读的。我一直希望出一本能让普通人就能看懂的关于表演的书。

常有人在我的微博留言,问我能不能讲一讲表演。我说,表演要讲,肯定不是一时两时,一条两条微博就能讲清楚的。

我也一直希望表演书能让不懂表演的人看懂,懂表演的人能一目了然。因为很多关于表演的书都很厚,厚的原因可能是里面夹杂了很多分析,或者是我认为读完以后发现三四句话能讲明白的,用了十几二十页纸来说。

可能更多的观众在看一个角色的时候,并不能看到一个角色说了一句话以后背后的十句潜台词。观众看到的是结果,演员给予观众的也是结果。

我可能分析了很多潜台词,但是传递给你的是一句话,而这句话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有一个评判,这个评判和剧本没关系,和阅历有关系。

所以发微博的时候我形容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表演的“小册子”,别让观众有那么强的期望说这个理论有多深厚,其实就是简单地告诉大家,表演是怎么回事,学习表演应该从哪入手。

《冯远征的表演课》

一本关于表演的“小册子”

Q:您平时要当演员,还要管理剧院的演员队,工作繁忙,为什么您还愿意空出时间教表演呢?您教表演的初衷是什么?

A:初衷就是,岁数大了,喜欢唠叨人。像父母唠叨孩子,小的时候会觉得,你怎么老说我,长大了以后发现家长都是在传授你经验,教你怎么做人,告诉你怎么生活。我可能也到了这个时候了。因为我没有孩子,我就想唠叨唠叨新进剧院的那些年轻演员哈哈哈。

确实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表演可能有很多误解,或者他们学习的有些方法已经过时了。那我就想把我现在积累的一些经验,包括我在德国学习的格洛托夫斯基,包括我在人艺学的、老师传授给我的、之前学的斯坦尼,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实践,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我希望传递给更多的学生知道,表演还可以这样去学,表演还可以这样去运用。

中国的表演教学应该有一些突破。在表演教学上,我们请了很多外国大师,我们的老师也是在外国学习了以后回来直接教,但是怎么样化到自己身上再教给学生,也就是要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

别让年轻人走弯路。

另外,有些表演教学方式里繁琐的东西其实在实践中没有用,所以我就想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

冯远征在德国学习期间与朋友合影

Q: 今天听您说北京人艺今年新招的演员培训班课程表里有一些传统曲艺课程,您是特别重视继承老一辈的经验吗?

A:我们的表演教学是斯坦尼的内容多一些,发声方面我们是美声学派。其实不然。戏剧的舞台表演不是用声乐,而是用声音,声台行表的声,是声音。我们应该是对声音进行训练,而不是做声乐训练。

中国的语言特点是很多字的发音是靠前的,不是靠后的。为什么让很多学生学相声、大鼓等民间艺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国的艺术也是源于中国的生活的。

相声演员的台词很清楚,因为他知道中国字怎么说。而我们的话剧演员很多是学的是西方的吐字归音方法,那是不对的。学曲艺的东西,可以让他知道中国字的发音是怎么样的。

Q:其实也可以解决观众常说的话剧腔问题?

A:话剧腔就来自于美声的发声方法。话剧腔太浓反而听不清台词。北京人艺为什么和别的剧院不一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实就是在说台词方面没有话剧腔。

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特有的声音,有自己说台词的方式方法,所以他们能在中国的舞台上独树一帜。

北京人艺版《茶馆》

Q: 现在教表演有很多方法,有的是上综艺、上电视,有的是走进学校里,通过电视可能辐射到的人群更广,但课堂教学能够更深入,您在这些方法是如何权衡的呢?

A:我一定选择进学校的。因为我觉得教表演是小众型的。现在有很多关于表演的综艺,之前也有记者问我怎么看,我说那都是秀。

2-3小时的话剧,最少需要2-3个月来排练。 一个作品是需要打磨的。如果用一天两天就能排出一个东西来在舞台上演,那只能是秀。

演技类综艺《演员请就位》

快节奏录制常令发挥不稳定的演员沮丧

表演不是简简单单背个台词,上台一说就可以,里面包含了很多技术。秀不能正确告诉大家表演是怎么回事,只能告诉大家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简单化的,不是真正的表演过程。

我之所以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还因为我愿意教学表演的学生,他们是未来表演这个行业的栋梁,而他们还在学习阶段。我愿意用我学到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以及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我做演员的体会,告诉他们表演是怎么一回事。

冯远征在北京人艺带青年演员们进行剧本朗读

Q: 教学相长,他们作为年轻的学生,有没有给您带来什么收获?

A:这是肯定的。我经常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新奇的事物,从他们身上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比如他们经常说“吃鸡”,我原来还以为是吃饭去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游戏。

但是我给他们讲一些表演上的有意思的东西,他们也会张着嘴,说“噢,原来是这样”,这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另外跟他们在一起,心态也会变年轻。比如,他们老说“你得请我们吃饭”,有时候我就也会讹他们,特别有意思,相互的。

北京人艺67周年纪念日

多代演员欢聚一堂

看年轻人看不顺眼的时候,你就会总是在挑他们的毛病,但当你和他们相处,看到他们的优点,你会发现在某些方面他们是比你强的。比如说对事物的认知,你觉得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给你讲起来,你会说“噢,这孩子能够想这么多。”

原来我老觉得代沟嘛,就是年代,像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其实现在代沟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来计算了,得按月来算,按天来算。

我记得我13年教10级的时候,大概是93、94年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教完我觉得我掌握了对付90后的一套方式方法,但是一教下一级,大概94、95年的,也就差不了一两年,我之前的经验完全没有用。

跟他们接触我发现,如果按照同龄来算,我十八他们也十八的时候,他们的十八岁真的要比我们的精彩。

我们那时候就弹球,女孩跳皮筋,男孩下河捉鱼……而他们是在很现代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就能接触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的知识面可能没有他们的广泛。

不要轻易地对下一代下定义,我们要先尊重他们。我们的经验他们固然是没有,但是有些知识,是需要他们教给我们的。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和年轻的孩子们在一起的原因。

冯远征在德国学习的青春岁月

Q: 观众们会用你的表情包,还会剪辑您的一些影视片段,您是怎么看的?

A:我觉得一个演员是需要大众肯定的。观众剪辑出来的视频,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有时候很可笑,有时候很无奈,但这是对的,因为这个职业就是要让人快乐。当然有的作品是悲伤的,比如我经常被拿出来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说令他们恐惧。能吓唬吓唬他们也行,这是开玩笑哈哈。

我只是想说,你要用什么心态接收这些东西? 他们(观众)和你有互动,说明喜欢你。他们用你的表情包,说明他真的觉得用到这个是合适的。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和他们互动,是了解观众的过程,也是他们了解你的过程。

心态很重要。如果你总是很愤怒,一直在说“这不许用”、“那不许用”,那你就别当演员了。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01年拍,01年播出的,到今天18年了,还有人提及,作为演员来讲,是幸福的。

Q: 有的年轻演员,还没来得及学习表演,就有了大量的人气,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A:时代的需求吧。流量是什么,流量是开闸放水,哗一下就冲出去了。老话说“女为悦己者容”,现在“男也可以为悦己者容”,也是一种时尚。

你不能说5G来了,你不接受,那你就落后了。当然5G会有它的好,也有它的弊端。关键是你怎么认知它。

表演也是这样,可能他不懂表演,观众只是因为他的外貌就喜欢他了,但观众也会成长,那他不成长的话就不行了。

我觉得鲜肉起码长得好看,流量也挺好的呀,后边的人能通过他挣钱。但是老戏骨是什么呢,老戏骨是细水长流,他不会哗一下冲走了。能坚持这么久做演员,说明是有实力的。如果只是流量,凭借流量坚持了一两年,有一天没有流量就会离开这个行业,这是相辅相成的。

Q: 您前段时间肯定了电影《少年的你》中主演易烊千玺的表现,除了他以外,年轻的演员中您觉得比较不错的苗子还有哪些?

A:像周冬雨、马思纯啊都挺好的。马思纯去年演的电视剧,我还追了几集。这些年轻演员还是比较努力认真的,我觉得年轻演员论演技的纯熟肯定比不上老演员,但是只要努力,会被注意到的。

加上我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只要引导正确,90后是不可小觑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未来的栋梁。不要老去看不惯他们。我们在青春年少时,也会被老一辈看不惯,当你成为这个社会的顶梁柱的时候,观众会说“幸亏有你们,后面的不行了。”其实不是,当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你是必须要勇于去承担责任的。

现在的年轻人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的是很多彩的世界。

Q: 除了努力,您还看重年轻演员身上的哪些品质?

A:纯真。这一点对于一个演员是最重要的。你只有单纯起来,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那些演员都是很纯真的。

Q: 您自己在年轻的时候遇到过什么瓶颈吗?

A:特别大的困难好像没有。我们那个年代比较简单,做演员,那时候都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大家经常做的事就是看剧本,得去图书馆找、借。很多名著我就是那时候看的。坐在一起,大家就讨论表演,或者谈论刚看的电影或者话剧。

可能长得不好看是我的一个瓶颈,当时老质疑自己的长相。那时候大家喜欢浓眉大眼的,像唐国强、朱时茂那样,老师看着我说,你又没有丑到陈佩斯那样,你能演什么?

正在我纠结要不要坚持这行的时候,我遇到了把我领进电影大门的张暖忻老师。跟她拍完电影以后,有一个拍电视剧的导演听说张暖忻用了一个年轻小孩,就来找我去武汉拍戏,拍完回来我就考进人艺了。

冯远征主演的第一部电影《青春祭》

从那以后都挺顺的,进了人艺不到一年,我就遇到了对我影响很大的德国教授梅尔辛。她希望我去德国学习。学习完回来,我又遇到了我的太太梁丹妮。

我觉得我的人生中一直在遇到帮助我的人,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

冯远征与他的德国老师路特·梅尔辛教授

Q: 您会让刚进剧院的年轻演员看书吗?

A:我会推荐他们读剧本。他们刚进剧院,我就建议以剧院的名义送给他们几部关于人艺经典大戏的书。

现在艺术院校的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少,所以我会让他们先读剧本。学会了阅读之后,再让他们读书。

为什么我做青年演员培训计划里头有朗读剧本环节,因为我觉得年轻演员剧本阅读量太少,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他们接触到大量剧本,增加文学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人物。

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培训计划之剧本朗读《海鸥》

Q: 高以翔的意外让观众认识到演员生存不易,您是怎么看待演员的高压工作的?

A:我觉得很可惜。另外一方面,大众理解这份职业的时间有点晚。其实演员一年也就两三次穿着正装走在红毯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艰苦地工作。

大众的不了解是因为在引导、报道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年艺考,记者问我能不能鼓励那些对演员这个职业完全不了解,只是做着明星梦的孩子们,我说我不想鼓励,因为这是一种误导。

我问他们,你们能不能去调研十年前艺考的孩子,还有多少坚持在这个行业?应该让那些孩子了解清楚自己的选择。

可能高以翔的意外事件会让整个行业、让观众理智一些,为什么他们要让艺人做超越人体极限的事情?

Q: 您拿到书的第一感受是怎么样的?

A:有点兴奋,但也有点自责。我怕读者拿到书的第一感觉也像我太太梁丹妮感觉的——怎么这么薄?不过我的确是想第一本做通俗一点的一本书,我不想对一个事情先说得太复杂。但是早晚有一天我会对内容进行解读,甚至上升到理论层面。

Q: 等于为您的下本书开了一个很好的口?

A:我还是希望再积淀积淀。我觉得这个时间段需要这样。我之前一直拒绝出表演书,因为表演是不断更新的,今年出完到明年,在我的观念中可能有些就过时了,用起来不是那么回事了。

可能写传记啊、经历啊会更有趣些。表演书就不是这样。到了明年,可能别人看着觉得还行,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我希望能够有所更新。

Q: 您出书的时候有很多选择,但是最终您选择了后浪?

A:我一直都有关注你们的书,北京人艺的书店有很多你们的书。认识有五年了吧,可能更早,只是之前看书一般只看书名,没怎么看出版公司。

我觉得你们在这方面是专业的。尽管你们不是很大型。因为据我了解,其实做这样的专业型书并不是很赚钱,但是你们有勇气一直这么坚持做下去,非常了不起。

你们做事很执着。

后浪名字不光是有浪尖的意思,一直冲在前头;而且后不是落后的后,而是厚道的厚,你们是一家厚道的出版公司。

后浪剧场vol.186

我们和冯远征老师

从午后聊到黄昏

采访丨小树

嘉宾丨冯远征

剪辑丨大卫

封面 | 咩咩

上传 | Ace

在12月22日下午的新书首发会上,冯远征老师和史航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很多精彩内容,对谈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冯远征老师也对大家提出的一些对表演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整场活动宛如一堂生动的表演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