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企的“消费扶贫”辞典

走出家门的东乡刺绣绣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摄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张典标)12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家民企的“消费扶贫”辞典》的报道。

这是一本特别的“辞典”。

“辞典”里有几个特殊的“词条”。

这些“词条”都和一个“桥”相关。讲的都是农副产品如何借助“消费扶贫”之“桥”,从田间地头,更方便、更安全地通达每一个消费者的餐桌。

这本辞典同样关注,这个过程如何使农副产品变得更优,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如何从优质农产品中实现增收。

(小标题)D 东乡三宝

东乡三宝指的是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三样“宝贝”:东乡刺绣、东乡洋芋和东乡贡羊。

东乡刺绣风格粗犷、颜色新鲜。这是每家姑娘打小家里就教的手艺,学不好的找婆家都难。

东乡洋芋就是土豆。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东乡产的洋芋个头大、淀粉含量高、口感好。

东乡贡羊相传是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由撒尔塔工匠引入东乡的。这种羊膘肥肉嫩、肉质细腻纤维少,一点膻味儿也没有。

“陇中苦瘠甲天下,东乡苦瘠甲陇中”,东乡是甘肃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为什么东乡有了“三宝”还如此贫困?

重要原因之一是东乡深陷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三宝”走不出去。

东乡的绣娘们不认为刺绣品能卖多少钱,压根儿没觉得这能当饭吃。即使愿意尝试,公公婆婆也不愿意。儿媳妇出去了,家务谁干?娃娃谁照顾?而东乡洋芋和东乡贡羊也只是在本地市场散卖,形不成规模。哪家饭店有需要,养羊户就拉一两只过去。

2018年碧桂园开始结对帮扶全国9省14县。在东乡,碧桂园的扶贫项目组帮助挖掘“东乡三宝”,推动“东乡三宝”产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去年11月,碧桂园扶贫小组以高于当地市场的价格,收购了贫困户养殖的共10000多只东乡羊,9731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与此同时,就在东乡的绣娘们为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发愁时,碧桂园的订单像及时雨一样解了燃眉之急。绣娘们拿到了工资,有了这份收入,她们出门不用和以前一样向公婆报告,脸上涂个粉也不需要向当家人要钱了。

而原本只能在东乡本地小打小闹的洋芋也在碧桂园的帮助下走出大山。今年9月的第七届中国慈展会产品采购对接活动上,碧桂园认购了5000万元“东乡三宝”等扶贫产品。

(小标题)N 南瓜帽

南瓜帽是用贝贝南瓜制作的帽子。

今年8月,陕西蓝田县63岁的贫困户张建凯和其他几位种植户戴着南瓜帽,为亲手种的贝贝南瓜拍了代言照。原本看着有些土气的张建凯,搭配上南瓜帽之后潮得很。

贝贝南瓜原产日本,口感香糯,近年来很受市场欢迎。贝贝南瓜个头小巧,看着“娇气“,其实适应力强,种植周期也短,栽培技术还简单。这种南瓜每年可种植两季,每亩利润可达2000至3000元。陕西蓝田县和铜川市耀州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合贝贝南瓜生长。

可去年碧桂园把贝贝南瓜引进蓝田和耀州区的时候,贫困户并不看好。张建凯说,贫困户们都没种过,没摸清楚贝贝南瓜的“脾气”,谁也不敢冒险。

后来,碧桂园联合当地几家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首批种植了200亩,做给贫困户看。为了鼓励贫困户参与进来,碧桂园向这些合作社提供种苗和全过程的技术支持,有了收成还以保底价回收。贫困户担心哪块,碧桂园就补哪块。

据了解,首批贝贝南瓜带动了当地200-300户贫困户增收。其他贫困户看到了效益,也跟着种植。今年8月,贝贝南瓜迎来大丰收,有近40万斤陕西扶贫贝贝南瓜产出。

到了收获的时候,张建凯和其他贫困户们毛遂自荐——从来没有上过海报的他们,决定为自己种植的贝贝南瓜代言。

南瓜帽的海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碧桂园工作的孙珍猛坐出租车时,司机拿着手机上的海报,主动问他贝贝南瓜是啥味,想买些尝尝。

(小标题)S 社会扶贫共同体

社会扶贫共同体,简单说就是多家机构“组团”帮扶。今年5月20日,碧桂园集团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了“社会扶贫共同体”。

“社会扶贫共同体”旨在将各参与方在消费需求、业务拓展、就业岗位、捐赠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捆绑打包”,与贫困地区需求对接,实现扶贫参与者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了解,社会扶贫共同体将承诺“五个融合”:将党建、团建活动与旅游扶贫深度融合;将用工需求与贫困人口就业深度融合;将爱心捐赠与贫困家庭迫切需求深度融合;将业务拓展与贫困地区发展机遇深度融合;将传播内容与倡导扶危济困理念深度融合。

业内人士表示,社会扶贫共同体能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推动全社会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消费扶贫氛围。

(小标题)S 溯源体系

溯源体系是扶贫产品的“简历”。

扶贫产品是如何从田间地头到达自己手上的?消费者靠溯源体系就能够查阅。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一个二维码,不仅有扶贫产品的介绍,还详细说明了这项产业帮扶了多少贫困户,甚至还能查看这些贫困户基本信息。

一位碧桂园扶贫干部说,“消费扶贫不能只是卖了农产品就完了”。为了让消费者买到有质量的扶贫产品,“碧桂园的扶贫干部在贫困县每开发一种农产品,都会严格把关种子、土壤、水质、空气、种植过程的科学性”。这也倒逼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树立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品牌,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陕西宁陕县一位碧桂园零售店的店长说:“很多贫困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品牌了,消费者也对货架上的扶贫产品越来越认可了。”

(小标题)X 消费扶贫月

11月是碧桂园的“消费扶贫月”。不少碧桂园帮扶的贫困县很多产品都赶在这个时候上市,比如东乡羊和洋芋。每年这个时候,碧桂园鼓励集团十多万员工、数百万业主、大量战略合作伙伴、商业联盟“以购代捐”,购买扶贫产品,参与消费扶贫。

去年的“消费扶贫月”上,短短3天内,一万只东乡羊就被抢光了,销售额达上千万,3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那一万只羊中就有东乡贫困户马努比的31只。东乡羊是马努比家主要的经济来源,靠养羊马努比养活了一家七口人。那次,马努比拿到了33060元。这是多年来,马努比接到的最大的单子。

过去,马努比的羊是散养散卖,这是当地养羊户的通病。去年的碧桂园“消费扶贫月”上那笔“大单”让马努比和村里的养殖户,有了扩大养殖和销售规模的底气。

其实每个月在碧桂园的超市、食堂、酒店、社区门店都有专门的扶贫窗口。不同贫困地区的种植结构不同,作物生长周期也不同,最后上市的时间自然也不同。

为了不同季节的扶贫产品有充分多元的销售渠道,除了每年固定的“消费扶贫月”之外,碧桂园还利用社区、展销会、电商,搭建起长期、稳定的“N+消费扶贫”产销机制。以“电商+消费扶贫”为例,碧桂园通过网络直播和天猫、京东等平台,在20天之内,帮助合作社销售了4万多斤的贝贝南瓜。(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