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感统失调问题,跟家长有关系吗?

我们抱怨孩子的坏毛病、不听话,可能是冤枉了孩子。

​一位母亲带着她读一年级的孩子来做咨询,一坐下来,她就急切地打开了话匣子:

这孩子写作业总是慢得要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写呀写,别人一个小时写完的作业他要写上两三个小时。

他写作业还总是出格子,要么就是丢字、错字,总爱把偏旁部首写错位置,左右不分,上下不分,我们简直是没办法。老师也很恼火,总要撕他本子。

我们只好坐在他旁边督促他写,发现他错了就马上纠正,这样每天晚上都弄到很晚才能把作业写完,大人和孩子都很疲倦,孩子也越来越厌学,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我问了妈妈两个问题:他出生时是顺产吗?小时候充分地爬过吗?

妈妈说孩子是顺产,但出生后因为家里人都宝贝他,怕他碰伤了、弄脏了,所以几乎没有让他爬就学会走了。

我又接着问:他动作的协调性怎么样,比如体育课做操、运动时是否跟得上?

妈妈说,他自己不会单独做操,跳绳、踢键子也不会,体育总是不及格。

总结以上的现象和特征,孩子估计是感统失调了

感统失调是孩子因脑神经发育不良,对身体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不足,表现在学习上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空间知觉能力差、写作业经常出错、动作迟缓、笨拙等等,孩子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也就是为什么家长所说的“小孩越长大越不乖,越长大越笨”的原因。

的确,孩子们的很多感统问题都跟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孩子的感统问题是如何造成的?

什么都不准碰,触觉出问题

孩子很小的时候,有的父母过于保护,会给孩子穿上很多衣服,结果导致孩子从小触觉刺激就受到限制。

等孩子会爬、会抓握东西时,又会遭受限制,危险不可以拿、东西很脏不能碰、小心不要爬。

于是,孩子只能待在父母设计的一个“安全”的小角落,结果少了各种接触环境、感觉环境的机会。

当孩子的触觉出现问题时,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学习上的问题,如孩子会觉得衣服穿起来身上有点不舒服,于是他上课就动来动去,总觉得衣服不对劲;或者,是不喜欢其他同学碰到他,于是不停地注意旁人的动作,而没办法专心学习。

另外,触觉敏感的孩子,人际交往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什么都安排好,本体觉出问题

很多父母什么事都帮孩子代劳,从小喂饭、帮忙穿衣服,使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肢体做事情,从而导致孩子出现手眼、手脚、手脑协调能力不足,出现本体觉问题。

从而,孩子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手脚,也不太会拿捏力量的大小,而且常因体育课或者舞蹈时动作笨拙,被老师责骂或被同学嘲笑。

不许跑跑跳跳,前庭觉出问题

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伤,整天就是要孩子坐着或是慢慢走,或是长期以来在小范围内活动,只安排看电视、看手机等,出现前庭觉刺激不够。

孩子日后学习就会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经常抄错题,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每个孩子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活动中获得各种感觉系统的刺激,随即把刺激信息的整合结果表现到日常生活中去。

家长如果凭着自己的意愿干扰孩子的感统发展规律,则会造成孩子各种感统失调的问题。

感统失调对人的影响深远,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没有打好基础,孩子的一生可能都要吃感统失调的苦。

因此,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玩,尤其是要走出家门,在户外广阔的天地中攀、爬、滚、蹦、跳,站、卧、行、走、立,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

提升感统能力的小动作

1、宝宝按摩操(皮肤触觉,情绪/社交)

在宝宝睡醒的时候或是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以给宝宝做做按摩操,双手搓热,轻轻地从上至下按摩宝宝的四肢、手脚、胸腹、后背,动作要轻柔。

2、手指按摩(精细动作,情绪/社交)

妈妈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可以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用另外一只手轻轻按摩宝宝的小指头,或者把手指给他,让宝宝紧紧的握住。

3、蹬“自行车”(肢体动作)

让宝宝面朝天躺在床上,帮助他来回蹬两条腿,就像骑自行车一样。

4、爬呀爬(肢体动作)

每天给宝宝洗完澡后,让宝宝俯卧在床上,尽管他还抬不起头来,但是当你用手抵住宝宝的小脚板时,他就会用劲蹬,以腹部为支点向前爬行。

5、睡前交谈(听觉,情绪/社交)

睡前可以一边抚摸孩子的头,一边说一些安慰的话,紧紧地搂着他,然后放下他,继续爱抚他,继续讲安慰的话语。

一般来讲,12岁前是孩子感统训练的有效期,3-6岁则是感统训练的黄金阶段。

因此,家长们应该在孩子出现感统问题的早期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感统训练,以免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发展。

另外,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玩,带孩子出去放开玩,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我们的强制干预和束缚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