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热播,为什么是张若昀?

文|唐尧

最近被《庆余年》刷屏了。

各种经典桥段轮番上热搜,就算不追剧的人,也能在热搜上把剧情看个大概。

名场面范闲斗诗

第一季还没播完,大家已经催起了第二季,并且强烈要求“原班人马”。

很多人也因此喜欢上了张若昀。

他饰演的男主范闲设定是个“美男子”,刚定了他来演的时候,不少人原著粉不乐意,毕竟他是被很多人叫“丑昀”和“哈士奇”的奇男子,就算也长在了不少人的审美上,但总归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美男子”。

牵头打造《庆余年》的出品及联合承制方,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在最终确定张若昀出演前也有过这方面的疑虑:大多人对范闲的想象是俊美青年。

“当然若昀也是很英俊的,但是不是符合所有人对范闲的想象,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见。”

然而没有人能逃过真香定律。

有人建议张若昀直接改名“真香哥”,毕竟几乎每播完一部剧,都有一群人真香。

当年的《九州天空城》评论里,也是大型的真香现场。

事实证明,一个演员最重要的不是脸,而是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

范闲这个角色,是张若昀争取来的。作为备选的男主角之一,他第一次和出品方、导演见面,就直接说:小范大人已经非我莫属了。

漂亮话谁都会说,更重要的,是背后实打实做的功课,张若昀对着程武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角色阐述,他对“范闲”这个人物的理解,最终帮他赢得了这个机会。

而大家的反馈也证明,程武没有选错人。

其他角色的配置太高,很容易把主角的光彩淹没掉,之前的热播剧里不乏这样的例子,但张若昀在一堆老戏骨中间,仍然把范闲这个角色演得鲜活丰满,看到有人这样评价他:我能想到有人可能比他演得更好,但我不确定有人能比他演得更好。

最近看剧看得上头,忍不住把张若昀之前的采访找出来看了一遍,虽然顶着人形哈士奇的名头,前两天还在李佳琦的直播间在线胡说,但是张若昀在正事上,却有着难得的清醒。

流量为王但又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到底是该积累人气还是该磨练演技?相信这是不少人要面临的选择。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很多好好演戏的开始大喊“我要红“,谈论演技的反而是些人气明星,大家都在漫漫转型路上艰难前行,张若昀却好像很早就懂得,一个人的事业是分阶段的。

他有阵特别忙,一年演了七个角色,几乎全年扎根片场,他也会抱怨,觉得没有时间生活,角色就没有支撑。可理性总是能占上风,“事业是有阶段的,一个阶段是一个阶段。”

他那时候没什么选择权,他自己知道。能做的只有拼命工作,有次连续拍了十几个小时的戏,晚上还要给另一个戏录歌,调整的间隙,他趴在录音棚的地板上睡着了。

他不抱怨,反而接受这种苦,觉得那个阶段就该这样。

“你不这样苦的话,就没有选择角色的空间,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你不红,你就面临着被挑选、被选择、被淘汰,很残酷,很多时候大家是看市场的,你的市场是怎么来?就得拼,就是要证明给别人看。你觉得我没有市场,那我就把我的市场做好了给你看。

他刚出道的时候,演了父亲张健的几部剧,被人明嘲暗讽地说“有个好爹”,谈到这一点,他倒不避讳,父子关系是真的,他自己的争取和努力也从没做过假。

那部让他崭露头角的《黑狐》,父亲一开始只给了他一个配角的角色,演了两三个月,计划超期,原本主角的档期调不开,这才拉他来问:现在你来担这个大任可不可以?我们可能这个戏还要拍一年。

张若昀心想,反正是个机会,一年就一年吧。

中间有次生病,发烧拖成了肺炎,肺炎了还在拍,早上四点起来量体温,41度,输液降温,晚上十二点收工,再去输液,睡两个小时,早上接着拍,一周之后,他住院了。

拍了十个月,剧组的工作人员走了旧的又来新的,最后让他去机房给配音乐,因为整个剧组,他最了解剧情。

有些事儿,给这个人是机会,给别的人未必是。娱乐圈有资源的人大把,可要走的长远,还是得靠自己。

连着拍了张健的三部戏,他有了些人气,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名利的到来。

《新雪豹》

他让朋友去问街边卖盗版光盘的,哪张盘卖得最好,一问,就是《黑狐》,微博上评论多起来 ,粉丝多起来,吃饭被人认出来……

《黑狐》

他的清醒不允许自己陷进去,他觉得有句话说得对,名利像毒品,给人的快感逐步逐步降低,但你对它的需求却不断膨胀。他意识到跟父亲和这种关系会渐渐让两个人把路走死,于是和他约定,三年内不再拍他的戏。

就算以后合作,也以演员和制片人的身份。

这样的决定曾让他陷入窘境,有一阵子没戏拍,没钱赚,可他没后悔。

在兜里的钱彻底花光之前,他签了下一份合同,《无心法师》。

在那之后,我们很难在他拍过的戏里总结出什么规律来。

有谍战剧《麻雀》👇

也有玄幻剧《九州天空城》👇

有青春校园剧《十五年等待候鸟》👇

还有悬疑剧《法医秦明》👇

在拥有足够的选择权之前,他的原则是:当遇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不顾一切直接定了,当没有遇到最好的、最喜欢的时候,也会听从各种各样的意见,从当时可有的选择里面,挑一个不差的,不让自己停下来。

先要证明我能行,证明我能行之后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选择之后,我倒未必全都要选了。

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之后,他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也有了能力对很多事情说“不”了

他想提升自己。有阵子,由于拍摄的《霍去病》严重超期,打乱了他原本的工作计划,反而给了他休整的机会。

多出来的两个月空档,团队给了他一些选择,大导林兆华抛来的橄榄枝成了他价值体系里的最优选。

“我觉得我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观众也会对你提更高的要求,你的年纪在增长,你不再是一个新人了,大家看你不再具有新鲜感,反而要看你不断的突破,这是一个很必然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要对自己要求更高,要慢一点,哪怕我休息,我也不希望过多地去损耗自己,然如果你说这个时间让我去排话剧的话,那我觉得何乐而不为呢?”

得到这样的机会,张若昀开心之余,仍然相当拎得清。

他能感到到自己的选择权越来越好,但也知道这不代表自己的能力变强了。

“比如说以前林兆华没找我拍戏,今天林兆华找我了,并不代表我脱胎换骨成了另外一个人,只是人家听说我了而已,它并不代表我作为演员我的level上升了。

明天如果我更好的戏、更好的资源,也不代表我的level上升了,那只是名利的上升,你拿出你像样的角色后,才算一个提升,而且有些东西你提没提升,你自己心里很清楚。

心里有数,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实在是当代人非常稀缺的品质之一啊。

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很多人追着他问:你恨吗?怨吗?

他承认自己小时候有些孤僻,不爱和人交流,见妈妈的次数极少,可“孤独就是孤独,不要问我为什么”。

他不责怪,因为“如果你要责怪某件事的话,说明这件事在你身上还没有过去。”

他不觉得父母分开是什么大事,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愿意在一起就不在一起了。

自己谈恋爱,也觉得越简单的相处模式越好,不要在相处多了之后,互相给对方设计新的准则。

“这样可不可以?你为我改变可不可以?我也为你改变,然后弄的越来越不像自己,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你最后一定会发生改变的。不要加入一些新的规则,因为恋爱没有规则。

你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一致就行了。”

清醒、独立,又时常自省和修正自己,这样聪明的男演员,不红也挺难的。

他频繁出现的那段时间,也有粉丝担心他选择的路,会不会渐渐偶像化了?

他在一个访谈里给了大家答案:

选择是挺难的,但我不会辜负你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