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巨轮,将驶向何方

01

近阶段,也是帮朋友忙着一些精益项目。 本想放松放松,顺手记记流水账般的日本研修历程,以回忆那段强化精益训练的过程,推敲推敲当时忽略的细节,充充电。

谁知,屏幕上跳出了一条财经报道“某某大型企业的品牌,将不再生产”。

说到,这大型企业,60、70、80甚至90后的可能都会熟悉,当时生产的,应该叫“大件耐用消费品”畅销全国,算是中国某种产业的创始基地。

一段时间,拥有它,就像当年国外富豪拥有一辆保时捷一样,是身份的象征(说明一下,不是大哥大,比大哥大高级)。

但,就是这么一国内领先的大型企业,和保时捷一样,也经历了辉煌与低谷。

不一样的是,保时捷在困境中,引进实施了真正的精益生产模式,涅槃重生; 可,咱们的大型国企,却一直停留在精益的概念阶段,导致估值也要上亿的国民品牌,以后不能再生产。

因为,对上述的企业,算是比较了解,所以,今咱不说产品如何,谨说说,这大型企业,为什么一直宣称“执行了精益生产”,且以“成熟的精益制造体系”为荣,却怎么逃不掉被市场的淘汰。

按说,这大型企业学习精益,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与政策优势。

工厂就坐落在丰田中国工厂旁边,且与丰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至于可以随时走进丰田,去领略、去体会、去探讨、去交流。

比起那些缴了几千元学费,到丰田参观一小时的企业学员,这算是近水楼台了。

02

然,近水楼台,不去真学、真懂、真会、真干、真坚持也不一定能得到什么。

应该说,作为中国的丰田工厂,是不遗余力的进行了指导与帮助。 外派干部到该企业现地指导、引进该企业管理者中长期的工作式学习研修、对共有项目派出日本能力者进行合作交流 ……

等等这些,为该企业培养出了一批的真正的精益能力者。 当中有问题解决改善能手、标准作业实操大咖、QC金奖获得者以及精益体系专家……

夸张的说,因为他们在日本本土与丰田中国工厂进行了长时间的精益强化训练,汲取了中日精益思想的精华,有些的精益水平,已经超出了丰田的管理者。

可是,这些丰田培养出的能力者与指导者,却没有帮助该大型企业,再次走向另一辉煌。

那么,为什么这些丰田培养出的能力者,这些丰田中国工厂都引以为优秀的,集丰田的正宗精益技能与国企的实际运营经验于一身的指导者,不能帮助到企业呢。

是产品形态; 是生产规模 是水土不服; 亦或是体制环境。

有的企业,曾经辉煌的程度,与现在的萧条对比,真不可想象。 (上边提到的大型企业就是这样)

一般企业学精益都会经过这些阶段。

0 3

辉煌时,增量时代的大量订单掩饰了许多质量与成本上的问题,巨大的浪费因企业利润比较高被忽视,管理的方式也不固定。

订单增多时,品质与生产能力却是捉襟见肘,老总们想搞一搞生产过程管理,也是科学的方法不多,人情与惩罚为主要工具。

这时候,有些企业感觉生产都忙不完,推行精益生产的模式,不如多干快上,直接。

随着,市场慢慢成熟,走进存量时代,

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让一部分企业先知先觉,摸索开展一精益生产工具的应用。

还有一部分企业却是被迫进行精益生产,订单减少,利润降低,效率低下,大量的返修不良,甚至客户索赔。

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行,希望通过推进精益,让企业再创辉煌。 这个阶段也是“管理越科学,剥削越残酷”阶段。

大量管理工具,没有参透的应用,让一部分员工产生抵触。 因为原单位工时的计算,会让作业接近满负荷。

工程布局的改善,也会优化掉一部分员工,实现所谓的“少人化”。 等等都会使习惯了“原始节奏”的员工,感到不适。 此阶段过后一部分企业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被市场淘汰。

以上,这些企业无论能不能进阶,也大多是想用精益的变革,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但,有的企业却不思变革,感觉企业利润的下滑和企业的内部管理无关,不是整日抱怨市场的萎靡,就是觉得产品销售都顾不上,哪有时间整精益。

就这样,尚未参战,就已被取缔。 (近日接触到的一些南方企业就是这种状态)

还有一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了老板与员工的共同智慧,解决了问题,顺利进阶。

04

员工在企业的精益变革中得到了成长,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在一些标语上见到的“企业主人翁”。

企业在所有员工都成为“主人”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发展,并且精益改善的动力会源源不绝。

也许,这不是优秀企业的最终目标,但能够达到的也是“凤毛麟角”(这些企业推行精益的阶段,在给标杆的开篇中曾经详细阐述过,就不赘述了)

应该说,开篇提到被迫停止生产国民品牌的大型企业,是止步于第二、三阶段之间。

企业有重金培养的融合中日精益思想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实施过算是全国瞩目的重组、剥离、收购,也进行过所谓的精益变革(包含树立职能样板、设置作业指导显示屏、实行定岗定编、部署的重新整合与面谈的层级考核,

以及建立专业中心领导制度等),可是,根本没有扭转专业精益人才流失与大量的各种浪费,充斥企业、拖垮企业的现状。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大野耐一的学生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在中国见到过宣称‘精益很久’的大型企业,根本就不精益! ”是不是该企业,有待详查。

对于,那些正处于增量市场,忙着大量订单的生产导致无暇“精益”的企业; 以及,那些已深刻感受到存量市场残酷竞争,利润逐步下滑,

甚至因为疲于应对负增长,忙着抛售“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劣质资产、重组“那些别人不知道的”的优良资产、“开拓市场”却指责市场,也无暇顾及“精益”的企业。

上边的大型企业案例,也许会引发“自己企业的巨轮,将驶向何方”的思考。

咱们也会抽时间,对该大型企业的所谓“精益之路”,一步一步的进行探讨,以帮助咱们的民族企业,避免重蹈覆辙,仗“真正的精益之剑”,屹立于世界制造之巅。

附件: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