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获奖作品的“惊艳”,是记者在负重前行

2019年12月31日,湖南省新闻战线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编辑记者表彰会议在长沙举行,会议对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湖南新闻奖获奖作品和今年以来我省重大活动报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报道作品等进行表彰。

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讴歌时代变化。

2019年12月31日,湖南省新闻战线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编辑记者表彰会议在长沙举行,会议对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湖南新闻奖获奖作品和今年以来我省重大活动报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报道作品等进行表彰。

观潮君注意到,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来自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日报、株洲市广播电视台的17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7件。获奖数量位于全国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国家级、省级获奖作品,内容所涉之处,有经济发展,有精准扶贫,有“一带一路”,有住房政策,有反腐监督,有生态保护,有传统文化,有党媒平台建设,有城市,有乡村,关涉从宏观到微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些,都是湖南当下正在进行的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生动实践的一部分。观潮君认为,由生动实践而生发的这些生动作品,顺应了时代主题,融入了现实生活,传播了核心价值,彰显了为民情怀。

把握新时代脉搏,书写新时代精彩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初心和使命的“试金石”。“中心”就是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大局”,就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整体局势。围绕中心,新闻舆论工作才会始终与时代共进步;服务大局,新闻作品才会站位准,有全局高度。

精准扶贫是湖南省着力推进的一件大事。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6年来,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84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底的1.49%。湖南广播电视台获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十八洞村这五年》,深刻记录了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首倡地的首倡之为,也记录下了整个湖南精准扶贫的脚步声声。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展示的十八洞村脱贫经验,为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样本。

房子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高昂的房价也一度成为制约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的瓶颈。湖南日报社的作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关注的正是这一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对湖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重要理念,做了一次生动阐释,让在长沙“买得起房子、娶得到妻子、养得好孩子”的获得感再次深入人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日报社的作品《益阳南洞庭下塞湖“拆围”收官战》,株洲市广播电视台的作品《清水塘老工业区产能全面关停开启株洲发展新空间》,反映的正是湖南对这一理念的担当和作为。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红网的获奖作品《热眼“螃”观:为遭不实举报干部正名之后,哪些人该警醒》,为营造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事创业氛围,蓄积了正能量,引发网友热议。

着眼中心、大局,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新闻作品才有顽强的生命力,自然也会引发广泛的共鸣。

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掌握新舆论战场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只有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才能尽快掌握新舆论战场的主动权。

红网获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H5: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以手绘长卷+动画+视频+拼图的新颖表达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湖南客户端的新媒体创意互动《苗寨“十八”变》,开创性地运用当地村民依托其本身故事创作的原汁原味的苗歌,并融合当地特色方言、音视频、全景航拍H5,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主流媒体坚持移动优先,推进融合发展,加强内容创新和平台建设,抢占互联网主阵地的成效。这背后,是湖南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的生动实践。

2016年,红网就开始推进建设“红网云”融媒体平台。同年10月,湖南省委网信办批准红网在市州设立直营分站,为市县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提供平台、技术、运营、管理、培训等一揽子解决方案。2019年4月,红网智库正式挂牌,专注于新媒体、大数据、网络舆情、媒体融合、品牌形象等方面研究。

早在3年前,湖南日报就制订了深度融合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破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藩篱。报社每天组织生产的图文、音频、视频、VR、H5、互动程序、大数据直接导入等多媒体新闻产品1500多条,生产效能提高10倍以上。

湖南广播电视台正逐步打造芒果融合生态,构建融合传播矩阵,形成“一云多屏、两翼齐飞”的融合传播格局。芒果TV与台新闻中心、湖南经视、湖南都市等优质内容生产团队打通,创新性打造多屏交互式宣传路径,自制20余部主旋律新闻大片,用大规模、大矩阵、大手笔的新闻“战役”,实现宣传效果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有容乃大,深融致远”。这一切,都让优秀作品的产生有了更多的途径,也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更重要的是,让新闻作品与群众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以记者“四力”, 换新闻舆论“四力”

脚力,就是扎根基层;眼力,就是增强辨识;脑力是多学多思;笔力,体现的是专业功底。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要求。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增强“四力”,才能生产出让群众喜欢、记得住的好作品,新闻舆论才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湖南的新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直在增加“四力”上努力拼搏,采写推出了一批有温度、冒热气、反响好的新闻精品。

为拍摄好《我的青春在丝路》,摄制组奔赴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行程超过300万公里,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一带一路”上中国青年人物的鲜活形象,触动着无数观众的心,获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展示乡村振兴的样本剧《咱们乡亲好样的》,湖南广播电视台5个摄制组花费一个月,分头在湖南14个市州的上百个备选村庄中走访调研,积累大量一手信息后反复遴选。

湖南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作的《湘商闯老挝》,共派出34名记者奔赴老挝,通过挖掘湖南与老挝志同气合、民心相通的精彩故事,体现共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中的湖南力量。

湖南日报社系列报道《圆梦“巴铁”祭英魂》,从策划到采写完成,先后历时9个月,寻访了9省24名烈属、14位老兵,前线记者克服时差与当地网络信号弱等困扰,深度发掘第一手材料。

红网的“凌晨三点的长沙”“我是暑假工”等系列报道,今年推出的“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系列报道,记者们始终将镜头、笔墨对准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兼职大学生和普通劳动者,记录他们的辛酸和奋斗故事,在网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见,这些现象级新闻作品的诞生,就是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践行“四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成果。为了写出、拍出、做出好的作品,他们可以上天入地,可以东奔西走,可以不远万里,可以日夜守候,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是在深入践行“走转改”,都是在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讴歌人民的伟大创造。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再创辉煌。

当下,宣传工作正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广大新闻工作者继续增强“四力”,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提升业务本领,锐意创新创造,锤炼优良作风,就一定可以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