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放思想唤醒东北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在正确理解、反思和改进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的这样一个过程。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以文化人,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解放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东北振兴,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思想大解放,从而唤醒东北人的文化自觉,塑造和培育出适应新时代的价值观,展现出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文化新气象。

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深刻的文化反思

时代进步,都是靠文化自觉来引领的。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必然带来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文艺复兴把人从中世纪宗教文化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带来的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和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思想启蒙运动把人从神学文化中解放出来,确立了理性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带来的是科学意识的勃发和工业文明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中国人从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民主科学意识,带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近年来,东北振兴和东北文化之间的关系屡屡成为舆论热点,客观上有力地刺激了东北人对东北文化的自我反思,推动了东北人的文化自觉,实际上掀起了一场有利于东北振兴的思想解放运动。

广袤肥沃的黑土地给予东北人得天独厚的物质生活,春种秋收的自然经济养成了东北人循规蹈矩的生产生活习惯,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养成了人们等靠要的路径依赖,农民文化的皇权主义滋养着“官本位”的土壤。农业文化与计划体制观念结合,养成东北人相对保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经济形态上看,东北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但就人的存在方式而言,东北人还沉浸于农业文化的氛围中。重农轻商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重义轻利好大喜功的价值取向,重人情面子轻法治思维的人际交往方式,重日常经验轻科学理性的工作方式,重守业守成轻创新创业的经营理念等,早已为人们习以为常。

东北地区从晚清开始,历经封禁、移民等几个不同阶段和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经历典型的商业发育期。不同时期的移民动因都基本上属于“资源吸收型”,不是“资本吸收型”,缺少商业文化、创业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在农业文化观念中,财富首先是指已有的东西,人们侧重收成;在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中,财富则更多地包括了尚不存在的东西,要靠创业、创新、创造来获得。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首要的财富在于土地以及能从土地获取之物。在发达世界,首要的财富在于有成功希望的创新过程。在今天,要想得到财富和卓越地位,就必须竞争;而在农业社会中,竞争却受到谴责。怀念贫穷中的平等,这一心态是世界各地的农民文化所共有的。在农业文化中,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只能听天由命;在创业文化中,人是可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往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确定性已不复存在,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创造。

解放思想的抓手是培育创业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东北振兴的治本之策,是“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文化乃体制之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也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体制思维向市场经济精神的深刻转型。但是,农业文化的价值观不会立刻退场,仍然会影响着东北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构成人们立身行事的不自觉的观念前提。解放思想唤醒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批判性的文化反思,更是建设性的文化培育;解放思想要结合实际,遵循问题导向,要针对这种农业文化的滞后性,有意识、有目标地培育和普及能够“与市场完全对接”的创业文化。

培育创业文化必然经历从身份到契约、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国有到民营的转变过程。培育创业文化必须淡化“身份”意识,强化“契约”意识。英国政治学家梅因说过,迄今为止一切进步的社会运动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实质。我国经历过漫长封建社会,传统的等级身份观念极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城乡户口的二元结构,使干部、职工和农民的身份变成了终身制。人们的依赖性和身份意识极强,缺乏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性和契约意识。东北人往往把身份看得很重,“单位意识”特强。南方人就业首先想到的是找个能做生意的工作,而东北人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单位,在体制内生存,向体制外发展。在南方人看来,当老板不仅是拥有财富的象征,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表现。而东北人的官本位把许多社会精英都吸引到党政机关,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大批量的企业精英。重“身份”不重“契约”的文化惯性,也是东北营商环境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治的原因,投资商奉行的重效率、讲信用、重法治等市场经济原则,往往与重经验、讲义气、重人情的农业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培育创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必须尊重创业者的个性。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农业文化中,个性是被压抑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处于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个人始终被纳入一个人际关系网或关系场的制约之中,每个人都被他自己在这个网或场中的地位所规定和控制,造成重“关系”和“人情”,轻“个性”和“理性”;习惯于按“潜规则”行事,不重视依法办事,不欣赏创新型人才,压抑个性的张扬,创业者在这种文化围氛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按照农业文化的逻辑,任何创新的观念和行动都不可避免地遭到“冷遇”,任何超出日常经验的事物都无法为人们所接受;只有不断地“重复别人的故事”,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缺乏对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接纳和尊重,所以农业文化难以激发人的发展自信,东北人称不上计划经济的“老大”,也不愿当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虽然形成了许多“东北现象”,却难以发展成产业化的“东北品牌”,同样做农村电商,东北输出的往往是“五常大米”“吉林大米”这类单一的农产品,而浙江的网红李子柒却让农产品输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种地域差异的背后,其实是农业文化和创业文化的差异,也是有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差异。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以思想大解放唤醒东北人的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正视自身的思想观念短板,也需要我们以开放心态向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发达的先进地区学习,通过交流对比找到自身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目标,积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走出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长期积累形成的文化藩篱,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展现出新时代的新气象,以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在东北大地结出振兴发展的丰硕果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