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施救被反诉,不能再纠缠“该不该救”了

而对于媒体和网络舆论来说,则不应纠结这样的老人将来要不要救、该不该救,而是应该引导法规设置走向更加完善,让更多的“孙先生”面对突发情况的第一时间就能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刘雪松 | 文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9年最后一天,2年多前因在自家药店内用心肺复苏施救老人、致老人肋骨骨折而成为被告的孙先生,拿到了沈阳当地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民事判决书。 至此,悬在孙先生心头长达2年多的这块“石头”终于落地。

听起来,这是又一个“好心施救、没有好报”的案例。 2017年9月7日,70岁左右的戚老太来到孙先生经营的药店,称有点胸闷气短。 孙先生在帮助对方测量血压时,戚老太突然倒地、呼吸停止,于是拨打120,并为她做心肺复苏。 随后救护车赶到送医,医院检查发现戚老太双侧12根肋骨骨折、右肺挫伤,住院18天。 更意想不到的是,当年10月,孙先生接到法院送达的戚老太诉状。 戚老太在诉状中要求赔偿近万元住院费,待伤残等级评定后另需赔偿伤残金。

有“行医执照”的孙先生做心肺复苏,尚且压断患者肋骨、招致赔偿诉讼,网友觉得“一般人”将来遇到他人突发情况,定是更难“下手”相救。 当然“技术”是网友纠结的表象,网友真正宣泄的是“好心没好报”的不满情绪。

从医学角度来看,急救中的心肺复苏因力度大、频次高,确易造成被救者类似骨折等伤害。 更何况孙先生施救的是位七十高龄的老人。 但从急救的人性原则来看,相对于抢救生命,排在第一位的显然不是确保没有骨折,而是抢救生命。 然而孰轻孰重,戚老太不清楚,相关的法规设置应该明明白白。 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并未有成熟、详尽的规制,这个简单的案子还是走了长达2年多的司法程序。

尽管2年多时间过后,接到法院驳回原告诉讼的孙先生表示很“欣慰”、将来遇到“肯定还会相助”,但其间孙先生遇到的压力也是“山大”——从此药店生意冷清,今年6月关店。

就像心肺复苏时可能造成被救者骨折等现象在所难免,孙先生有委屈情绪也是难免的。 但在“老人倒地出手相助”这件事情上,中国社会的网络情绪,则表现得极其敏感。 这与过往类似案例中存在的一些误判、错判有关。 因此每个施救者个体的委屈,都会快速传染到网友群体身上。 沈阳此案,也未能幸免。

作为个案,心肺复苏造成12根肋骨骨折,70岁老人骨骼本身的脆弱,偶然中也应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网络情绪的脆弱,则应从过往类似案例每每引爆情绪的必然性,逐渐改变为偶然性。 这是需要通过法规的设置来完善、通过现实案例的判决结果来“修补”的。 沈阳案件,判决结果很给力,但节奏稍许慢了些。

类似见义勇为的案例,一旦事实清楚,该断则断。 时间拖得越长,能量损耗越大。 而对于媒体和网络舆论来说,则不应纠结这样的老人将来要不要救、该不该救,而是应该引导法规设置走向更加完善,让更多的“孙先生”面对突发情况的第一时间就能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哪怕只是初通心肺复苏急救常识的“菜鸟”,都应让他们在生命面前敢出手、愿相助。

老人倒地, 网络关于能不能救、要不要救,已经纠缠太久了。 这与过往一些案例司法层面的误判、错判有关。 这几年法治在完善、能量在凝聚。 这股向上向善的正气,正在替代网友群体的戾气。 正气宜鼓不宜泄。 这就需要在法治设置、舆论引导、技术传播等层面形成合力。 生命突发情况常有,出手相助的正能量应该长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