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四路向

【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基础、民族特征、时代背景、价值追求四个方面有着共通点。高校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与实践意义留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融入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成为高校师生内在的精神品格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思想最为活跃、个人意识最为敏感的群体,更是民族复兴大业的生力军,他们的核心价值观里应该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能在主题教育结束后变成贴在墙上的标语和口号,而应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每个中华儿女必须放在肩头的责任,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神聚力的实践武器,也是决定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

理论同根:马克思主义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崛起与奋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源头活水”。《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先进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与生俱来的阶级立场和价值依归,也是党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创新,它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相同的理论基因。

充分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路向。从历史唯物主义去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会发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强调“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到邓小平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在延续。解放、富裕、幸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一致的。高校要发挥主体责任,做好思政工作的制度安排,做好“三全育人”等改革,如在英语课堂上,可用英语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史党史”;组织师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两者进行挖掘研究,提炼形成一批教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民族同质:爱国主义精神是两者共同蕴含的品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党初心始成后,在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热忱,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红色基因,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前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精神,后启民族复兴的爱国主题。情感形态的爱国主义经由世代赓续,逐渐沉淀成普遍的心理模式和集体记忆,进而构成人们认识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分辨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爱国主义精神带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部分。中华民族特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融合两者的纽带。

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第二路向。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角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中萃取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融入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社会参与中,贯穿青年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形成青年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立足于国家发展实际,可以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去,把学生的创业创新成果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重大战略充分结合起来,促成他们将所学反哺到生养他们的热土上,真正做到了解国家、建设国家。利用共青团和社会青年组织,细分学生的专业领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青年公益项目。青年学生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习,提升专业学习的能力和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把爱国主义精神转换成为民族谋复兴的真本领。

时代同境:改革创新是两者实现的必经之路

时代之精神与历史勾连、与时代同频。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匹配每个时代的发展水平,改革创新各有特征。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中,改革创新已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必经之路。从当今世界发展格局和大趋势中可以清醒地看到,要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就必须经历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形态、资源配置方式、国家治理方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优化,这些都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从社会实践中被激发出来,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沉淀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创新去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现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方便法门。

践行改革创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第三路向。在培育青年学生对改革创新的情感认同过程中,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国家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中获得自豪感,激发出蓬勃向上的创新精神;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到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注入正确的政治观和人生观;通过利益激励机制,让青年学生从物质获得感中产生创新驱动力;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可提供科技竞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础课程等多种实习实训平台,做好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化制度。

价值同归:人民幸福是两者最终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人的实践活动要实现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的最终获益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内化为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发展思想,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发展方式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产生引导作用,从而达到社会主义事业最终“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从精神意识形态,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成为现代化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的主体活动的统一,通过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和情操修养,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旨归就是人民幸福。

从“以人民为中心”着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四路向。对于国家来讲,“以人民为中心”是理念和价值追求,对于具体的“人”来讲亦是。要抓住大学生“三观”培养的关键期,树立“大我”格局,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深远。高校自身要树立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制度规范、学生管理和培养机制等各方面,要尊重高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典型案例融入到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种活动中;做好“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实践,使大学生树立“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观念,组织一些与专业学科深度有关的实践活动,把他们推向乡村、社区、企业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将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别于其他价值体系的重要特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