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 20 年代,看见未来 | 书单

100年前,1920年1月10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签订的《凡尔塞条约》正式生效。各国对这个妥协的产物不甚满意。中国代表团曾拒绝签字,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德国对战败深感屈辱,一代人之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跨越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记录了剧烈震荡的中心,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欧洲社会。这位一生反战的和平主义者由于犹太人身份遭到驱逐,流亡海外,60岁时在巴西与夫人双双自杀身亡。

他经历过自由,也饱尝离乱,自称是世界公民,最终绝望于“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野蛮在时代的编年史上取得最大胜利”。他在序言中说:“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验。”

这句话的力量产生的共鸣,似乎能穿透一代代人。时至今日,人类70多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犹太人已经建国,但他们的命运仍然交织着重重矛盾。

世界格局与上一个20年代大为不同。引发世界范围震荡的不一定是战争,也可能是经济和金融危机。持续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战在20年代到来之前降温,但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不太乐观。

兴业证券2019年的分析报告称,过去150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工业革命,经济走势呈现“两起两落”。而现在,全球经济已经接近百年低点,成为第三个谷底。

人口增长减缓;难以找到接力东亚各国发展速度的新经济体;多元社会治理难度增加;政府负债蔓延全球。这些宏大遥远的问题,传递到个人身上,可能涉及养老困境、工作难找、公共治安、房价菜价……实实在在影响着日常生活体验。

迷雾重重,人类能看见未来吗?茨威格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还要经历多少地狱和炼狱啊。”

他所想象的炼狱也许过去了。科技正在接管一切,渗入所有的生活。借助科技,我们回溯过去,看向宇宙,眺望未来。新时代步步紧逼的压迫感如此强烈。

理解技术时代,将自身命运置于更大的时空,也许让我们对生命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楚一些。

未来有很多可能,我们总是想看一看,最终会走向十字路口的哪一条?

南都观察邀请了年度对话“技术时代的爱与怕”部分嘉宾推荐一本科技与人文的好书,祝大家在新年里保持阅读和交流,理解当下,看见未来。

身处技术时代,技术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惊人的、不可思议的决定性影响,但技术并不是传统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因而从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反思。很大程度上我们依然囿于技术中性论和人类中心论,但当技术问题被简单地归于人的问题时,实际是掩盖了问题。技术的问题仍然要从对技术本身的细致反思中找到答案。

2007年,吴国盛教授就技术哲学的问题做过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的内容构成了此书的主体。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也在试图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

此书初版面世于2013年,书中的重要判断之一是法律世界在未来20年间的巨变程度会超过过去30年。3年后,法律行业已经发生很多改变,且变革的步伐仍在加快,因此作者撰写了此书的第二版,将法律市场的最新进展和自身的思考和经历都展现了出来。

在书中,作者预言了一个法律服务的未来世界,包括虚拟法庭、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国法律企业、基于互联网的模拟实务训练等等,以此启发有志于未来的法律人以及所有期待着法律体制现代化的读者。

我们的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不同,因为我们具有"合理性"(rationality)而动物无;人与高等动物又差异于物理对象,因为物理对象无意识生活而前者有。

与此同时,我们受到的科学教育又告诉我们,我们人类进化于动物界,人类的DNA很接近于大猩猩;我们的意识活动本身依赖于大脑的活动,而大脑本身则只不过是物理微粒的一种组织形式,并且这些微粒本身是没有意识的。

塞尔写下了一部有力的、清晰的、易懂的与令人着迷的导论性著作,令人信服地解释了离经叛道的颠覆性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二元论,都是谬误的。

本书译者徐英瑾在前言中写到:人类当下的文明之所以需要哲学,是因为我们现有的科学探索方式缺乏对于自身概念前提的反思能力,以及各个知识部门之间的概观能力。

迈克斯·泰格马克将生命看作一种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信息(软件)既决定了它的行为,又决定了它硬件的蓝图。根据复杂程度,泰格马克将生命形式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命1.0、生命2.0和生命3.0。

生命1.0是发源于约40亿年前的生物阶段,只能通过进化带来改变。生命2.0大约从10万年前开始,也就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文化阶段,人类可以学习语言、技能等复杂的能力以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生命3.0是一个由人工智能重塑的科技阶段,在这个阶段,生命不仅能极大程度地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还能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而不必等待进化的恩赐。《生命3.0》横跨社会与宇宙,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最尖端的技术和自成体系的哲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避开互联网的渗透。互联网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变革,人们正试图赋予其精神和内涵,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所用。

余晨面对面地采访了包括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杨致远、凯文·凯利等四十余位来自学界、商界、技术界的互联网领域顶尖人物,带来了最前沿的互联网观点和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深入探讨了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未来趋势、技术拐点等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命题。《看见未来》为读者开启了一次互联网的精神之旅,呈现了历史创造者亲证的互联网演进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