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粉条的诞生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长城新媒体记者 蔡洪坡 路娟

粉条,作为厨房常备食材,饭桌常食食物,人人都不陌生。家家户户做菜做饭都少不了。

从土里刨出来的土豆、红薯,如何能摇身一变成为干干硬硬弯弯曲曲的粉条?近日,记者在石家庄灵寿县大湾村采访时,目睹了这一场景。

漏粉。刘尊拴 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在石家庄零售、井陉、赞皇等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手工制作粉条的传统。粉条虽不金贵,却是待客、做佳肴的好食材。

每到寒冬腊月,天气上冻,是制作粉条的好时节。选上一个晴朗的天儿,在院落里支上一口大锅,左邻右舍,各自将自家预备好的材料提将过来,集中到一家,就着一套工具,一次将准备的料制作完毕。

漏粉条 刘尊拴摄

粉条冷却。刘尊拴 摄

制作粉条需要许多道工序,打芡、和面、漏粉、捞粉、冷却、冻粉、化冻再晾晒,最后捆扎包装,才能长久储存。记者所见的,就是整个粉条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漏制和化冻晾晒。

以红薯粉条为例,将红薯上的泥土洗干净,打成粉,和面,调和成糊状,然后,将糊㧟至带漏眼的瓢内,一人高举满瓢,瓢下支着一口烧开水的大锅,糊通过漏眼成线条状,垂至沸水中,高温煮之,片刻即熟。迅速捞出,在准备好的冷水中冷却,以增加韧性。过冷水后,用浸湿的木棍将其挂起晾晒,待上冻成型。

冻粉。刘尊拴 摄

制作过程中,瓢的漏眼可大可小,以控制粉条宽度。举瓢的高度可高可低,以控制粉条长短。漏粉环节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通常需要数人不断轮替。

粉条上冻后,移至晾晒场,两三天后,粉条上冻、解冻,水分蒸发晾晒干,就算成了。

多少年来,大湾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粉条制作方式,在缺吃少穿年代里,粉条给村民饭碗里增添了一丝美味。如今,生活丰殷了,粉条更是少不了的。没有粉条,碗里总像是少了什么。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粉条也在经历着变与不变。不变的是粉条的制作手艺,变的是粉条的经济模式。

村民纪小三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果园,果树下,种着红薯,红薯收货后加工粉条。今年,纪小三家预计要制作1.5万斤粉条,这等规模在左近也是首屈一指的大户。在粉条的营销渠道上,目前,纪小三家仍以线下销售为主,不过,入驻电商平台、借助网络直播等等线上销售模式也在计划之中。

或许,未来的某天,纪小三家粉条也会搭上互联网快车,走出大湾村,端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