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牟子坤简介】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尚止家庭教育学院公益平台发起人,卉贝艺术少儿书画中心联合创始人,中国家庭教育终身实践者,拥有多年中小学生教学和幼儿指导经验,一直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达800小时。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但这里所说的父母是什么人指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而非父母的人品、能力、社会地位等,当然人格会大大影响一个人的人品、能力和社会地位。换句话说,如果父母的人格是健康的,那么父母怎么对待孩子都没问题,如果父母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即便父母照着教科书养孩子,孩子也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从父母人格层面来理解“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句话。

为什么父母的人格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这么大呢?

因为决定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人的关键因素是6岁之前与父母构建的关系,也就是精神分析所宣扬的早年决定论或者原生家庭论,孩子不是在父母的教导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在与父母构建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

在孩子0-3岁的时候,如果妈妈很焦虑,或者妈妈的社交模式是回避型的,就无法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回应和陪伴,从而也就无法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也就构建不起人生大厦的地基——安全感。

在孩子3-6岁的时候,如果父母控制欲很强,那么孩子就永获得不了自我专注和自我负责的品质。

如果父母缺乏安全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仅仅抓住孩子不放,意识层面希望孩子有能力,但潜意识层面却总是向孩子投射“没有我,你就活不下去”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必然会向父母的投射认同,进而让自己变得无能。

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被孩子抛弃的痛苦,因为孩子逐渐长大,终将展翅高飞。有人说“所有的爱都是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却是指向分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那就是健康的爱、正确的爱,反之就是不健康的爱或者有伤害的爱。人格健康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把孩子逐渐向外推,而人格不健康的父母,则会仅仅抓住孩子不放,这不仅让孩子变得无能,也无法让孩子获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的能力,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幸福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一部分来自父母,一是来自一个人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镜像反馈,这种反馈被孩子内化下来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叫做“镜像自我”;二是来自孩子对父母或者别的亲近的成年人的理想化,叫做“理想化客体”。

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正性反馈,比如认可、赞美、欣赏等,那么孩子就会把这些内化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这就像推力一样会推动着一个人前进,这构成了一个人动力系统的推力。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能够把父母作为理想化的客体崇拜、模仿、追随,那么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动力系统的拉力。这么一拉一推就形成了一个人内在的张力,有这种张力的人,不但有动力,更有活力和攻击性。反之,缺乏这种张力的人,不但缺乏努力的动力而且也缺乏攻击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更容易理解科胡特所说的“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这句话了,也能够正确地认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个观点。因此,想要把孩子养好,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成长,让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健康,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花在孩子的学习上。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be yourself ,

be your own process.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