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战败之后,战败的大将该不该被处死?这个人的做法就差点亡国

在《晋世家》中,司马迁记录了两段史料:

第一段史实,是关于晋楚城濮之战的。在这次战斗中,晋火烧楚军,火势非常凶猛,连续数日都不曾熄灭,使得晋军胜券在握。但是,这个时候,晋文公却是一声叹息,使得周围的人都非常疑惑。于是,便问晋文公:“为什么胜利在望的时候,您却唉声叹气,一筹莫展呢?”

文公回答道:“楚国的大将子玉还在,我怎么可能高兴的起来呢?”文公口中说的这个子玉,是楚国的一员大将,是具有定国安邦能力的军事奇才,所以,就连晋文公都对其有所忌惮。而这时,子玉战败而归,令楚王非常生气,便不分青红皂白,将此次战斗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了他。

即使子玉百般解释,楚王就是不买账,没有办法,子玉只有一死。

没过多久,子玉死的消息,便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这让他非常高兴,并兴奋地说道:“我在外面攻打楚国,而楚国自己内部却开始乱作一团,这不是里应外合的配合我吗,真是妙啊!”看到这里,楚王显然是自断一臂,帮着晋文公把自己惧怕的敌人给干掉了,做了一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之事。

但是,如果你觉得楚王的错误行径就这么结束了,那你可就错了。

晋厉公元年,楚国再次与晋军在鄢陵发生激战,楚国战败。楚国的将领子反准备收拾残局,整顿部队,与晋军再次交战,这使得晋国对其也颇为害怕。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楚王要召见子反。而不凑巧的是,子反这时正在与朋友喝酒,并已经酒过三巡,醉意正浓,硬是回绝了楚王的召见。

楚王见子反竟然敢公然违抗自己的命令,简直是目中无人,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藐视皇权的威严。于是,又是一道圣旨,把子反给处死了。子反被杀之后,楚军再无将领,只好休战回国。晋厉公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就是从那时起,晋国的威望攀升,威震诸侯,成为了实力最强的国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楚王是多么的愚蠢。

然而,与他的愚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则是秦穆公对于战败之事的处理方法。在《秦本纪》中,记载着殽之战的相关情况。

子晋在战斗中俘虏了三位将领,分别是: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秦穆公非但没有杀死他们,相反,他还到郊外去迎接三位将领,并哭着说:“因为我没有听百里奚、蹇叔的话,让你们三位受到了侮辱,可是,你们三位又有什么错呢?你们只要尽力雪耻,洗刷仇恨,千万不要懈怠呀。”

秦穆公将这次战斗的失败,归咎于自己,反过来用实际行动和感人的话语,去激励将士们不要因此气馁,要鼓起勇气,一雪前耻,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秦穆公37年,秦穆公重新任用了孟明视,作为首领,率领大兵讨伐晋国。

这一次,果然将晋军打败,而孟明视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战斗功勋,报了之前殽之战的耻辱和仇恨。

第二段历史是在《晋世家》中记载的,晋景公三年发生的晋楚战争。在此次战斗中,晋军失败,楚国便把晋国的将军智莹俘虏了。后来,智莹回到了晋国,而晋国的将领林父却说道:“让智莹做督将,如果打败了,就以死谢罪。”

景公刚想要同意,晋将随会说:“之前,文公和楚国在城濮交战,楚成王因为子玉打了败仗,而杀了他,这让文公非常高兴。今天,楚国已经将我们晋国的大军打败,而我们还要自己人杀自己人,斩杀自己的将领,难道是想帮助楚国灭了我们晋国吗?”

晋景公听着这番话,仔细想了想,便听从了他人的劝说,没有杀死智莹。而智莹,对于主上对自己的不杀之恩,肯定是非常感激的,所以,他在后来迎接晋公子的这件事情上,立下了大功。

从上面的几件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道理:

一味地责备下属,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下属,并做出诛杀自己将领,让敌军高兴的时期,这样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反,将领,君王如果能做到体恤下属,自己承担责任,多多鼓励将领,最后,终将获得胜利。

然而,虽然这个问题如此显而易见,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会有那么多人去做这样愚蠢的事情呢?

从表面上看,战败的将领被处死,显示的是君主的威望。而一国之君,一言九鼎,杀一将,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从而,激发其他士兵的斗志。但是,这却是一种“以言代法”,“以怒代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只是一味追求皇权在臣民之中的威望,将统治者的专制和独裁,凌驾在人们的生命之上,可以说,是一种“庸君”的行为。但是,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这些君王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一个替罪羔羊,把打败仗的责任都推给他人,自己好洗清干系。

而实际上,每一次战略上的失败,最高统治者都是脱不了干系的,也是最难逃责任的。因为,君王是指挥大局的人,对于失败要负主要的责任,而下面的将领,多是奉命行事,都是次要责任。杀死大将,虽然君王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做法的确迎合了敌人的口味。

比如:楚王杀了子玉,晋文公不是非常高兴吗?敌人在战场上,杀死了我方的优秀将领,君王又从内部杀死了自己的骨干贤臣,这恰恰是一种与敌军里应外合的做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帮助了敌军,还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所以说,晋文公打败楚国获取胜利,首先要奖励的人应该是楚王,要给楚王颁发一枚大大的军功章。可以说,愚蠢的君王是无法带领国家走向昌盛的,而只有像秦穆公这样的贤明君主,才是国家利益的真正代表。由此可见,明君可以推动国家持续进步,而庸主则更像是国家的敌人,会加速国家的灭亡。

而那些不由分说,斩杀良将推卸战败责任的君主,更是“庸君”中的“庸君”,更是国家敌人的帮凶。

参考资料:

【《史记·晋世家》、《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