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普惠:国家队相中金融科技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2019 年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的关键之年和攻坚之年,在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普惠金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根据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控险平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服务可得性进一步提升。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用金融方式来支持弱势或边缘化群体,《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银行巧借金融科技发力“普惠金融”,从用户触达、大数据风控、投后检查等全生命周期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谈到2020年普惠金融的开展思路,某国有大行资深普惠金融人士告诉记者,从数量上来看,普惠金融的用户数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不过未来将更加重视“调结构”并提升贷款质量。

普惠金融遍地开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在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已多次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及通知,要求发挥货币政策、差别化监管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参与机构来看,由于我国金融行业金融资源的分配目前仍以银行为绝对主导,国有大中型银行既有覆盖全国的商业网点,还能从人民银行及储户手中获得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扮演着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角色。

在消费金融方面,银行主要提供包括信用卡、汽车贷、小额消费贷、直销银行的消费贷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银行通过探索场景消费需求来开展小额消费贷业务。

在普惠小微方面,监管部门从贷款利率及考核指标上提供相关指引和便利,引导银行加大践行普惠金融。进入2019年,政府及监管部门单独将“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列为工作任务之一,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与此同时,相关考核标准也进行了调整。央行在2019年初宣布,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由于信用空白、缺乏抵押物,银行对小微企业“不敢贷、不愿贷”。前述受访国有大行资深普惠金融人士向记者解释,“在传统的贷款业务中,银行通过查阅借款人的相关信用报告并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物,但是小微企业没有相关征信也没抵押,这确实让银行很为难。因此做小微企业,不能按照传统业务思维来。”

“核实企业经营情况是判断风险的关键。”上述受访普惠金融人士向记者阐释了普惠金融的创新打法,即“没有数据就要创造数据”,对于没有报表的小微企业,银行员工可协助企业做报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银行的思路也要改变,不能简单依赖抵押物,而应调整为判断企业经营情况为主,在掌握企业响应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风控模型,银行就能更有把握。

这一模式也被大多数银行所采用。记者梳理发现,金融科技已成为普惠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关报告显示,数据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生命线,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如何向金融机构提供受其认可的规范财务信息,一直是个难题。但借助于金融科技,大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数据留痕在小微信贷领域的价值正被不断发掘,成为银行建立风控模型的切入口。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63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2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7.1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户数1988.31万户,较年初增加265.08万户。另外,2019年上半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2%,较2018年全年平均利率有所下降。

防控金融风险

2019年12月1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动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会议称,2020年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20%。

谈及2020年普惠金融的目标,前述受访国有大行资深普惠金融人士表示,“在小微客户数量以及贷款投放上没有压力,中国有那么多小微企业,银行还有很大潜力去拓展小微客户。不过,在满足量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调结构了,比如提高信用贷款的比例。”

某股份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亦表示,普惠金融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比如银行通过搭建场景、链条来服务小微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上下游的关系将客户“串联”起来,另一方面,银行能更好地控制风险。

正如《2019金融科技加持下普惠金融进化调研报告》所指出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在于大多数小微信贷模式没能突破“不可能三角”:即同时实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规模发展3个目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由于小微企业缺乏相应的信用记录,需要银行员工线下考察企业并搜集相关数据后,建立大数据档案,然后提交至线上审批。

“线上审批并不费时间,费时间的主要是线下了解企业,银行网点的人力有限,只能做完一家再开展下一家。”某城商行业务人士坦言。

前述受访国有大行资深普惠金融人士也指出,银行需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共性,优化风控模型。关于“规模发展”,他指出,靠人海战术是无法实现规模大幅增长的,还是要借助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挖掘企业更多的数据,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重点应从扩面、增量向提质、降本转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提到。不过,对于银行而言,在享受金融科技带来便利的过程中,要把防控风险放在第一位。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强现代金融体系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同时,也会使金融业务边界变得模糊、金融风险传导更加迅速、金融风险结构更趋复杂,从而给金融安全和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监管科技,用科技武装金融监管,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实时性、精准性和穿透性。

2019年3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鼓励银行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在小微贷款质量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3.75%,较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银保监会网站发布的《强化监管引领和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提到,银保监会将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主要包括增加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加大结构性降成本力度、持续完善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推动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变革、推动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

其中的“推动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变革⋯⋯逐步提高信用贷款占比”这项内容引起业内人士热议。前述受访国有大行资深普惠金融人士向记者分析:“以上发布的几项措施综合构成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体系及未来发展框架,不能单独只看‘提高信用贷款占比’一项。”从“三个不低于”到“两个不低于”再到“量增两控”,这反映出监管层对普惠金融的考核已经从数量要求提升至数量、结构两手抓。

“只有量上来了,才能再谈结构。”前述国有大行资深普惠金融人士补充道,我行也在研究如何优化模型,改善小微贷款的结构。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银保监会将制定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健全商业银行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同时为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节约资本,研究适度加大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政策的灵活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细化授信尽职免责政策,将尽职免责与不良贷款容忍制度有机结合,把尽职免责政策落到实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