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投机式懒政”需靠制度发力

某省纪委公布过一个案例,省里的扶贫款下拨到县里,相关责任人竟然两年时间不闻不问,直到督查后才开始把资金用于扶贫工作。记者还遇到过一位大学教师,课题经费被教育部门截留后几经协调无果,只能向媒体曝光。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宁可想方设法疏通关系找记者“灭火”,也不去解决问题。直到舆论汹汹,事情才解决。(1月4日《半月谈》)

本应是分内职责,不到媒体曝光、上级追问、民意汹汹就不推动、不落实,这种“踢一脚动一下”的工作作风,称之为“投机式”懒政一点也不为过。工作中,有的能力不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办法不多,于是躲着走、绕着走,实在躲不掉才想办法推一推;有的作风不实,唯上不唯下,眼睛更多地盯着上级,上级不督促就不开展工作;有的担当不足,缺乏主动求索、创新求进的精气神,更多地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视而不见,以至于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窟窿。

投机式懒政是工作的大敌。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如果靠的不是发自内心的担当精神、实干作风,而总是外力推动、倒逼,即使问题被解决、民意被回应,也难称得上圆满,更不是新时代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一项工作,层层落实、层层推进本应是最好的状态。一旦需要领导批示、媒体监督才能推进的程度,或许已经对进步发展、民生福祉造成了一定损益,甚至灼伤了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虽然,领导的暗访、批示,媒体的监督、追问,不失为一种亡羊补牢的工作方式。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一切按章办事、依规履职,势必不会发展到舆论汹汹的地步。

因此,“投机式懒政”也凸显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当一项工作不靠应有的制度机制去推进、去保障,却寄希望于领导批示、媒体曝光这种偶然性因素,就说明制度机制的落实和监督存在问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工作中,我们都建立了不少制度。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这些制度“只打雷不下雨”,导致制度不能发威发力,体现不了制度的刚性。于是,领导催着走、舆论推着走的“投机式懒政”便如约而至,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给事业进步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破除“投机式懒政”,加强作风建设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制度学习,强化对从严治党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等教育培训,切实引领各级党员干部坚定落实制度、自觉捍卫制度;要持续健全完善各类制度,要在上级制度的基本遵循下,基于工作实践总结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有益参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监督落实,在工作中强化按章办事的制度意识、规矩意识,对违反制度者及时纠偏问责,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