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

学思平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三十年平均9.8%的经济增长率,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但是许多研究表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例如,我国实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但是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也积极参与全球化,但是都没有像我国一样,出现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东欧、俄罗斯甚至出现了经济的大幅度倒退,一些拉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印度进行大刀阔斧市场化改革后也表现平平。在实践中,无论与传统的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有我国特定的原因,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国模式”日益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动力,不仅有利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执政兴国的基本经验,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未来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国经济奇迹”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部分,对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如果能够科学总结其经验并逐步推向世界,将有利于我国的国际战略。

和一些三十年前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类似的人口大国相比较,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成就可能是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角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在健康、教育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基础。而中国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经验也应该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通过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来提高生产力。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处于主导和能动的地位。所谓人力资本,通常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等)来表示的一种资本类型。实践中,人力资本通常用劳动者的数量、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可以节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本国;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技术、制度一样,都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同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身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首先是广泛发动群众,改善基本公共卫生状况,消灭危害人民生命最严重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起“爱国卫生运动”兴起。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由此可见,爱国卫生运动已经跃出了卫生防疫领域,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通过爱国卫生运动,中国消灭了天花等疾病,基本消灭和控制了鼠疫、黑热病等疾病,大大减少了血吸虫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为了保证这些运动能取得成效,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以预防为主的基层组织。许多公共卫生工作者受到培训,传染病预防中心或防疫站也在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地区建立起来,并配置了必要的卫生设施。这些防疫站同生产队卫生站、公社卫生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相互紧密配合,成功地履行了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使得中国的卫生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观,也奠定了中国“新社会”的基础。

另外,一套行之有效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极大的帮助当时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地区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这套体系包括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合作医疗,遍布乡村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能够基本胜任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赤脚医生。在1978年召开的著名的阿拉木图(Alma Ata)会议上,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崇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问题的唯一范例。另外,整体健康产出绩效的改善,得益于充分贯彻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而这一方针的实现依托于城乡医疗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由于个人终生处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庇护之下,使得社会计划者有动机通过积极的预防和健康干预来减少疾病发生后带来的成本,避免因个体死亡而带来的社会损失,而多级网状的医疗机构布局可以使得信息和资源迅速通达到基层。当然这样的卫生服务体系本身依托于计划经济模式,甚至容易受到政治因素乃至领导人注意力的影响。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样上下连贯的医疗体系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述分析表明,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是一个不能割断的整体,尽管前后两个三十年在各方面都有巨大差异,但是第一个三十年确实为第二个三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这些储备释放出来,就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很好地为下一个三十年进行人力资本的新储备,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要完成这个任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国医药卫生体系在新的条件下还面临许多问题,1980年以来,我国人均健康水平的改善状况迅速下降,低于许多同等起点的国家,一些指标甚至出现倒退,这不仅是基数提高的后果,也有政策和发展模式的原因;我国的教育体系尽管实现了数量上的全覆盖,但是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离培养为国家有用人才的目标还有距离,当年强调的与工农相结合、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教育理念,现在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和借鉴自己的有益经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