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糠见米》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忍不住与大家分享。

近日,读完资深媒体人、知名作家、青年文化学者,省作协会员、省楹联学会会员、市书协会员、省新闻书协常务理事、渭华干部学院特聘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客座教授、大秦岭父亲山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供职于陕报社,任陕报秦岭诗社副会长姚骏骊先生《吹糠见米》(“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旅游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对姚先生的崇敬之情更加加深。

——《吹糠见米》封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落榜成为农民的我不改爱好文字的习惯,在农村能见到的莫非“陕报”“陕农报”“咸阳日报”等这些报纸,而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名字就是——“姚骏骊”,因为在陕报这样的大报里,总有一些整版、整版的文章,署名都是——姚骏骊,我想从头到尾仔细拜读,皆因时间紧迫鲜能如愿。硬着头皮跟乡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偶尔讨回一份完整的刊载“姚骏骊”文章的报纸,真的是当年的奢望。

姚先生总是非常详尽的描述那些先进人物、企业的光辉事迹和高大形象,累牍连篇的长篇大论经由姚先生之手妙趣横生,我每每都是一字不落的读完。

——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与姚骏骊先生合影

反复阅读是常态,揣摩,学习使我获益匪浅。甚至我生出了“莫非这位姚先生只会写这样‘巨幅宏著’的奇妙想法。

前段时间,有幸得到姚骏骊先生新作《吹糠见米》,遂再一次如同曾经的执着,如饥似渴不歇气的贪婪阅读,以解对曾经姚先生美文的渴盼。

因近10多年,只有我一个人的口粮田不能满足全家四口人的生活,我背井离乡的四处漂泊讨生活。现在既然得到就必须先睹为快,潜心将全书研读后,醍醐灌顶的觉悟油然而生:姚先生的杂文、诗歌、随笔、散文等全部囊括于本书。

打开《吹糠见米》扉页,一帧古朴典雅的精美书签,带你去细细品味本书。

姚先生是农村走出来的学者,深谙农村的诸多学识,就“五谷”的解释,先生非常客观准确的就我国南北方差异的五谷中“稻”“麻”之异,“黍、稷、麦、菽”为南北方共有的“四谷”,严谨的做学问态度让读者非常钦佩!

“糠”“米”的含义,了解农民、农村的人肯定都明白的,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摈弃浮躁社会的“糠”,植入我们读者内心的是姚先生“向上、向前、向阳、向善、向美、向好”的“六向”,理解先生的这种境界,大家收获的就是满满的正能量的“米”!

在《城乡记忆》章节里,先生把做事必须专一的道理以农村人“尽一个锅底下烧”的富含哲理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再现给读者!

早在2002年,姚先生记录文学巨匠贾平凹大师时,以一次在僻远小镇“洗相片”照相馆店主以惊愕与羡慕的口气道:“这不是贾平凹吗,你竟然与这么大的作家认识?”,一个偶然的场景,深入浅出的让读者迅速对贾平凹大师这位“著作等身”的文艺界奇才“妇孺皆知”的事实再次得以熟知!

又如姚先生在介绍近代著名剧作家、教育家、学者“范紫东”先生时,(如同当年周总理对外国元首介绍凄婉悲壮的“梁祝”时,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寥寥几句让翻译人员省去冗长的翻译内容),秦腔《三滴血》的剧作者就是范紫东先生,这样接地气的解释人尽皆知!

对陕、甘、川大美古镇“青木川”的书写,姚先生不仅仅是描写古镇的风景秀美,地理位置重要,更是着重于对青木川传奇人物“魏辅唐”的传奇生平做以描述,引人入胜的生动讲述,如同我们身临其境,缘于姚先生的处处留心的特点,便有了幸会老共产党员“曹宏孝”之后,与其面对面的采访,为姚先生的“青木川的味道”增添更多更多有血有肉的素材!

好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姚先生也正是做到“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各界人才,达成新的共识;就可传递社会正能量,讲好城乡好故事,发出时代好声音!”

2014年10月,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总要求,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姚先生就是在领导人的讲话指引下创作出这本具有“新状态、新心态、新姿态、新业态、新形态、新势态”适合新时代阅读的力作。

一本好书,毫不吝惜地推荐给大家,若您喜欢《吹糠见米》,并想得到姚先生签名版,不妨去西安尚书居,姚老师会给您签名,还会合影呢。

郑重声明:尊重原创作者成果 转发请联系作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