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絮语|探密语言文字

文 王跃春

如果说文化是河流,那么语言就是流淌在河床里的水。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赫尔德说,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成其为人,就因为有语言。

尽管人们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语言和文字,但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知识,因为司空见惯而疏于深究。

比如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是阿拉伯人专属,后来才明白,它是古印度人的贡献。由于是阿拉伯人把它传到了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便冠之以“阿拉伯数字”。

再比如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英语一直是称霸世界的第一语言。实际上是莎士比亚提升了英语在世界的地位。在莎翁形成世界影响之前,英语在欧洲大陆只是二三流的语言。法国人一直认为英语不够严谨,甚至有些杂乱。故英语当时并不流行,血统高贵的人不屑于说英语。莎翁的文化影响力,和后来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而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加上再后来的美利坚的霸主地位,使英语成为了世界性语言。在联合国使用的语言中,英语被排在第一位。

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常识和故事,还有许多。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多达7000种左右。德国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世界上的语言 有5651种。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有10种,它们依次是: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孟加拉语、德语和日语。

有一位在欧盟工作的朋友,前几年告诉我,欧盟含24种语言,所有文件使用24种文字。根据规定,开会时有权使用自己的语言,每每需要大量的同声传译。这就是为什么欧委会工作人员中,有50%是做与语言有关的工作的。

据我国教育部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有130种语言,30种文字,其中68种语言的使用者在万人以下,25种语言使用者在百人以内。中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只有70%多,到2020年力争达到80%,在边远地区,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率很低。

人们都知道的常识是,即使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只要语言相通,就很容易亲近起来。所以有学者认为语言和城市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发明,前者使人们可以进行交流,后者使人们得以汇聚。巴别塔的故事告诉我们,恰恰是因为,建造巴别塔的人语言相通,万众一心,势不可挡,要将巴别塔直修到天堂,才让上帝担心起来。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塔计划因此失败,人们自此各散东西。

考古发现证实,迄今为止,人类最早使用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当时苏美尔的学校已很普遍,教科书就是刻写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多年,在埃及法老墓中发现的树皮上的字,如楔形文字一样,今人已难以认出。就像蒙古大军先后六次征服西夏国,让西夏国包括西夏文明最终瞬间消亡,西夏文字随着200年的西夏国历史,烟消云散,西夏文也成了死文字。

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传承不同的是,中华文明从未消失,即使是非汉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中华民族也以它极强的吸纳改造能力,用汉文化同化了蒙古族和满族。

喜欢中国书法的人都知道故宫的三希堂。这间只有4.5平方米的房间,长期由乾隆皇帝独享。据说,乾隆经常利用闲暇进入三希堂读书临帖。那三希堂的门钥匙只有他一人独掌。有一种说法,由于他太喜欢“兰亭序”了,竟先后临摹了一万多张。作为一个满人,他对汉字居然如此情有独钟,也凸显汉族文化的同化之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所著《论中国》一书中说,中国是唯一能认出其祖先文字的民族。他的肯定是客观的,这也多亏了秦始皇。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其严刑厉法的暴政自不必说,但其统一文字的功劳,为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大一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秦朝甫一建立,李斯就建议“书同文,车同轨”,并将各诸侯国不尽相同的文字,统一到“小篆”上来,使国家文书整齐划一,只要你是中国人,不论出生在什么地方,不论操什么样的地方口音,都能读懂并领会同一个文件,这对国家治理具有非凡的意义。及至后来演进的隶书、楷书也是海内通用。

汉字像中华文明一样,有相当的传播力。东瀛日本在公元六世纪时将汉字引入国内,结束了日本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代朝鲜文字中大量使用汉语。即使到了今天,在越南的一些庙宇中,仍然挂着汉字书写的楹联。

中华文明一直让中国文人腰杆直挺,只是到了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落败以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开始产生怀疑,有些人甚至质疑中国的文字带来了中国的落后。新文化运动中,就连辜鸿铭钱玄同这样的大牌学者也表达过汉字不行了,要搞拼音文字。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观点不光偏颇,而且短视。公正地说,各种文字各有千秋,汉字的几千年渊源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她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在联合国文件普遍使用的六种文字中,同样一个文件,中文的最薄,反映出的是中文表达的效率。

听说巴菲特安排自己的小女儿学习中文,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为了给她一个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