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在河南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让人惊叹的桐柏山木雕博物馆

久闻“桐柏山,淮水出其下”,一直想去看一看,然数次欲出不得。前日天稍和,偕数友取道南阳,至桐柏。缘龙潭河堤而上,两旁山高林旷,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路转处忽然视野开阔,一大片枯木林和一片灰白建筑落入眼底。让人惊奇的是,枯木皆只剩主干,没有一片枝叶,树身整体或斑驳如碳,或枯黄似朽,然而错落有致、井然不紊,在一片平整的草坪之间格外惹眼,园门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东方神木园”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寻到不远处的工作人员,问讯得知,这是一片乌木园。据了解,乌木又名阴沉木,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炭化过程形成,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既珍贵,又神奇。

从海洋挖起的乌木,布满贝类啮食的孔洞

工作人员介绍说,园中枯木皆是乌木收藏家张学明收藏后栽下的乌木藏品,共 2000余棵,还有一部分藏品原料在雕刻仓库,雕刻的部分成品专门建立了桐柏山木雕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工作人员骄傲的说,桐柏山木雕博物馆的馆藏乌木,共有八千多件,占世界乌木藏品的70%,并取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乌木园“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我们于是一起进入了桐柏山木雕博物馆。一进门,便被馆内的藏品所震撼,凌厉的巨斧、充满光泽的肌肉、飘扬的长发,洞穴中欢叫的恐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的场景,人物的肌肉力量仿佛透破而出,巨型雕刻的磅礴气息扑面而来。雕刻设计师张学明本人告诉我们说,这是他设计组织雕刻中的巨型雕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部分,完工后该雕刻将绵延一公里,完整展示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新中国发展的现实成就。顺着这幅雕塑前行,我们依次看到了女娲造人、钻木取火等多个雕塑场景,镂空雕,透雕,浮雕等雕刻技法随手拈来,繁而不杂,层次分明,雕塑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艺术水准。

“中华上下五千年”巨型雕刻局部: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细节照

“中华上下五千年”巨型雕刻局部:钻木取火

在张学明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桐柏山木雕博物馆的中华圣人馆、五十六个民族馆、弥勒馆、五百罗汉馆、一百零八水浒馆、动物馆、家具馆等十余个展馆。在一百零八水浒馆,我们还看到了两根被当作镇馆之宝的乌木,一棵长13米,重15吨,7000余岁,另一棵8000余岁,透过纹理,还能闻到浓烈的香樟的香气。所有展馆的人物雕刻或温婉娴淑,或飘逸儒雅,或怒目威严,无不让人击掌赞叹;动物雕刻或壮猛厚重、或乖巧传神,无不让人驻步侧目;家具物件或精雕细琢,或奔放粗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五十六个民族馆乌木雕刻作品

五百罗汉馆乌木雕刻作品

乌木雕刻作品—孺子牛

镇馆之宝木面香气扑鼻

两根千年镇馆之宝

当走出藏馆,天色已晚,但同行人却不约而同的再一次来到室外的乌木林。我抚着如漆似碳的树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雕刻本是寂寞之道,非爱不能坚守”。很多民间的传统艺术,在历史流转中和时代变迁中,在传承和流逝的交错里逐渐消逝,而在桐柏山木雕博物馆,有这样一群世代相传的工匠们,怀着对自然宝藏的敬畏和守护,过着近似隐居的生活,用他们的匠心和智慧,赋予传统艺术以全新的生命。

再看东方神木园

匠心专注的雕刻师

告别的时候,张学明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乌木、认识乌木;更希望更多的人保护传统艺术、希望传统雕刻这种工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是啊,保护、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真心希望这些古老朴素的文化和艺术,永远不会消失。(河南旅游手机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