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上海?总是上海?

原创 马尚龙 大上海小龙弄

当年的世界列强在中国大陆好几个城市设立了租界,有广州、天津、武汉、上海等等城市,为什么只有上海后来成为了东方的巴黎和国际大都市?

外滩喝咖啡,曾经是这样子的

西方人是怎么知道上海海纳百川的?西方人选择上海是偶然还是必然?

上海已经担当了一个世界角色,是否会像暴发户一样无力长久担当?

精英从事高端工作,领取高薪,享受高端生活,为什么更普遍的从事低端工作的上海人还可以心平气和地生活?

这些问题有些怪异,与我们通常的语言思维体系有不小的差异,与我们通常谈论上海的角度有不小的偏差,但是一旦有人如此发问,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我们或许熟视无睹,或许有过闪念却未及深入地细想。

上海女人是一个符号

一位韩国人向我求证,显然,他发问的角度是韩版的。

几年前,上海《旅游时报》主编王璐把我介绍给了韩国人姜成勋先生。姜先生人在中国,做着向韩国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工作。他要专题推介上海,便请《旅游时报》介绍一位熟知上海的上海人,与他对话,还要做全程视频录像,向韩国人播放。我就是姜成勋想要对话的“熟知上海的上海人”。

开初,我以为仅是泛泛说一些外滩石库门大饼油条新天地,要拍的视频,也就是在有上海建筑、市井、风情的画面上,加一些我的画外音和访谈的穿插,配上韩语的字幕。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少,向外国人介绍上海要比向外地人介绍上海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基本不懂上海,就像我基本不懂首尔一样。

自行车王国的第一方阵,当然是上海人,每天自行车上下班来回两三个小时,小事一桩

没有想到遇到的是一个中国通。姜成勋一口汉语,来中国二十年,来上海十五年。这种经历,比一个寻常的中国人、甚至比一个寻常的上海人,更加富有探索欲,同时又具有和中国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和他三次主题对话,漫漫十小时有余。他拿出了《上海制造》,见他在书中做了不少笔记,我不免窃喜,看来我的书对姜成勋“开卷有益”。很快,这些笔记都化为他的问题。姜成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的句式都是一样的:“请问,马老师,为什么……”很容易感受到这一个韩国人血液里的谦和而认真,乃至执着。有些问题并不难,还有一些问题,因为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与我不一样,并且他的“韩式汉语”在表达一个理性问题时,难免颠来倒去,我还要验证他的问题指向,纠正他的语法修辞错误,我的脑细胞一定损耗了很多。

七八十年代,全国大城市都有男女青年谈恋爱的集结地,唯上海的集结地诞生了一个美妙的名字:情人墙。其实它只是防洪的堤坝

自从《上海制造》出版之后,每一次我与读者交流,总会在“上海制造”上形成焦点访谈。“上海制造”,不仅制造了轻工业产品和诸多消费品,也制造了上海的都市文化,制造了上海的生活气质,制造了这座城市的人。所以,“上海制造”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源动力之一,体现了上海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某天在《新闻晨报》上读到一篇关于“上海制造”的文章,作者如此提问:“在怀念‘上海制造’的时候,我们是在怀念什么?”我非常喜欢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包含了诸多要素:为什么会有“上海制造”而不是其他城市的制造?“上海制造”的价值观是什么?“上海制造”制造了什么?而“怀念”两个字似乎有点悲情地慨叹了“上海制造”的远去。

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大行其道的1959年,上海推出了缠绵的《梁祝》

上海确实具有太多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于是就会这么问,为什么是上海?有一些事件似乎只能发生在上海,因为它没有在其他地方发生。还有一些事件或许伟大,或许细小,在其他地方同样发生了,但是上海自有其不同的发生、不同的发酵和不同的结局。一代电影明星在上海绽放,一代民族实业家在上海风起云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在上海转动,情人墙在上海的爱情传说……不管是在哪一个年代,总是可以在上海发现这一座城市不同的兴奋点,总是可以在上海发现这一座城市一脉相承的气质。文化艺术的半壁江山,重工业的开创纪元,生活用品的独领风骚。城市管理的井井有条,市井民风的敦厚温良,生活气质的考究高尚……“上海”这两个字,让人憧憬,让人探究,让人回味。

近几年,上海有“魔都”之称,虽然尚未入列词典,但是“魔”确实是上海的传神之字。“魔”可以是魔力,上海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魔”也可以是魔术,上海就是像魔术师,可以变化出一个又一个惊奇,只是魔术是变出来的,上海是做出来的。连这么一个“魔”字,也更加让人想发问:为什么是上海?

节约领的发明,交叉了上海人的体面、节约和聪明

固然,上海自开埠以来,享有城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这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就发生在上海?为什么其他也具有相似天时地利人和的城市,就没有成为东方的巴黎东方的纽约东方的伦敦?上海经历过繁华,经历过骄傲,也经历过困顿,为什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又一次成为中国的龙头,承担起更重要的世界角色?以至于邓小平也是对上海给予最大的希望:上海要成为全国的领头羊。为什么是上海?

领头羊说到底就是守则和服从。回想一下,大凡全国性的社会大活动,大动作,除了扫黑除恶,差不多都是上海来做领头羊的。交通大整治是从上海开始的,五违四必是从上海开始的,垃圾分类依然是从上海开始的。只有上海做成功了,才能推向全国。当然上海一定会做成功。发端于上海推广于全国,已然是惯性。为什么是上海?为什么总是上海?

住房面积人均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大约也就是上海人熬得过来(陆元敏摄)

上海总是有很特殊的事情,有很特殊的风情,有很特殊的交情,有很特殊的心情。身为山西人的著名导演贾樟柯对上海有过很精彩的评价。2009年他到上海拍摄纪录片《海上传奇》。

贾樟柯对上海的体会:人人都是传奇,也是烟云

有记者问贾樟柯可以用什么关键字来推荐《海上传奇》时,贾樟柯说道:“上海到今天都是一个码头,一个驿站,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在传达四个字:聚散离合。这座城市的故事就是一个聚散离合的故事。其实我很排斥‘传奇’这两个字,但是没有办法,上海就是传奇。”

马尚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编审

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

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

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总监

著作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等杂文系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语》《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随笔系列 。

2019年出版的新书:《上海路数》——文汇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网上和实体书店都有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