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往事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睁开眼睛,炮火纷飞。

此刻的帕米卡,尚未成年。

他正身处斯里兰卡。

等待,焦灼。

持续30年之久的内战,在帕米卡19岁那一年,打上句点。

苦难没有结束。

长期战争的耗损,连带当地的国家经济一并跌入谷底。

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是失业者,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

他的父母说:“帕米卡,我们可能要挨饿了。”

叩开合资公司的门

2013年,斯里兰卡雨季来临。

一家特别的中国企业,悄然而生。

帕米卡不曾想过,两年之后,他的个人命运,会因为2013年出现的上述中国企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家企业,是当年8 月 1 日,振华重工(中交集团旗下子企业)与斯里兰卡企业集团 ACCESS 合资成立的公司,旨在为当地码头提供更成熟的市场设备运营和管理服务。

合资公司的出现,不是偶然。

远在五千多公里之外的中国,此刻正在发起“一带一路”建设。

身为中国境内集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工与港口机械制造集成商为一体的中交集团,当然不会错过良机。

上述合资公司的成立,便是一例。

帕米卡的机会来了。

201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加入了振华重工斯里兰卡合资公司,成为一名项目经理。

他难掩兴奋:“我知道,这是多少学长梦寐以求的机会。”

帕米卡所言的机会,早在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启动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建设时,便已开启。

时年25岁的帕米卡,卯足了劲,想大干一场。

很多细节让其兴奋。

在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的新人在职培训中,他首次零距离地接近和了解了部分大型港机设备的工作原理。成为助理电气工程师后,他又被派往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负责振华重工 2 台岸桥和 1台场桥的售后服务。

帕米卡并不觉得技术工作是乏味的。

他对自己的工作,自有认知:“这是我第一次面对一大批技术人员展开工作,一同解决设备中出现的电气故障,我还要与用户定期开会,汇报最新的工作进度。”

对于他来说,这一切看似普通的工作内容,都是战后重生的宝贵经历。

他珍惜这一切。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同龄人都如帕米卡一般找到了生存道路。

镜头拉回他大学毕业之前,在帕米卡的周围,弥漫着绝望的情绪,他亦是沮丧。

多年国内宏观经济的桎梏,关上了年轻人迈入市场竞争的大门。身为电气专业的学生,帕米卡曾经的期望,是成为一名工程师。

可是,国内并无匹配的的项目,更无富余的工程师岗位。

多年过去,帕米卡忆起从前,心有余悸:“我为我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迷茫的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加入合资公司的帕米卡,开始高速成长。

2015年2月,负责 12 台岸桥和 40 台场桥故障抢修的帕米卡,没有停歇的时间:“实在是太忙了,维保团队必须分两班工作,白天和晚上,每个班 12 小时。有时遇到重大的故障抢修,我要连续工作 24 小时。”

作为年轻的本土员工,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很多问题是第一次遇到,想要解决故障,帕米卡面临着许多困难。

于帕米卡来说,这同样让其兴奋。因为即使是困难,也隐含着发展的机遇。

独挡一面

年轻的帕米卡,越来越成熟。

仅仅在负责 12 台岸桥和 40 台场桥故障抢修之后的几个月,帕米卡便被派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负责改造两台门机和两台闲置多年的场桥。

这是振华重工首次尝试此类项目,难度极高。

帕米卡和中国专家团队在仔细评估项目可行性后,心里明白,在给定的预算内及时完成这个项目,不是一件易事。

此时的帕米卡,已经不是刚刚迈入合资公司,看什么都新鲜的小伙子。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帕米卡开始负责管理一个由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员工组成的技术团队,项目完成期长达 16 个月。

他并没有怯懦。

面对设备电气系统陈旧的弊端,帕米卡和团队在调试的时候,硬是啃下了很多新的专业知识,以期为之后的修复系统打伏笔。

帕米卡说:“许多人没想到我们能完成这个项目,因为此前许多其他公司来检查,都拒绝修理这些起重机。”

他终于攻克了一系列开发难题。

瓜达尔国际集装箱码头首席执行官戴少流认为,帕米卡带领下的团队,将作为开发瓜达尔港的先驱而被铭记。

帕米卡没有满足于此,他明晓,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绑定的瓜达尔港,将要面临的市场挑战,还有许多。

理智,且全情投入。

经历过多舛人生的帕米卡,没有将工作,只看成工作,他试图更深入地融入中国企业中,融入中国交建,融入中国港湾工程公司、第四港湾工程公司等振华重工的兄弟企业,想做更多的业内项目。

在这个距离巴基斯坦最偏远的城市之一,当地人口不足 8 万人。风沙大,气温高,缺水少电,且当地恐怖主义组织频现。

平日里,帕米卡团队只能在港区内活动,即使其团队的技术人员感染疟疾,帕米卡也只能带着他到700公里外的机构寻求治疗。

这依旧未能浇灭帕米卡的项目热情。

数据统计显示,2016 年 11 月,帕米卡所在的团队,按时完成了项目,移交用户,使其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市场运营条件。

在这个项目中,帕米卡从头至尾进行着团队管理,而且还作为首席电气工程师,对电气系统进行了许多改进,以提高起重机的安全性能。

于帕米卡而言,他的人生,算是迈入了正轨。

瓜达尔海的鱼

改变,不仅发生在帕米卡身上,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斯里兰卡,还发生在与帕米卡紧密相连的巴基斯坦。

2020年1月7日下午,帕米卡来到了北京,来到了“一带一路”全球建设者暨中交集团十佳外籍员工颁奖仪式现场。

他与来自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保加利亚、肯尼亚等十国的外籍员工,一同出现在记者面前。

被问及童年的经历、入职的考验以及肩扛项目的挑战,帕米卡羞赧一笑,脸红了。

中交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交建副总裁文岗透露,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是中交集团未来的一大发展目标,根据中交集团“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35年左右,中交集团将建立起全球产业链和全球化治理的体制机制,跨国指数超过50%,基本完成由一流跨国公司向一流全球公司的转型。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交集团在全球157个国家开展业务,大约共开设了240个驻外机构,中交集团在海外共有约8万名员工,包括5.6万名外籍员工。

对于企业负责人圈出的宏观蓝图,帕米卡从微观层面,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向记者比划着举例:“我们在瓜达尔港安装集装箱装卸设备时,看到了第一个鱼箱,里面装满了从瓜达尔海捕获的鱼,准备出口到中东。”

这个瞬间让帕米卡难忘。

因为,在中国政府“中巴经济走廊”计划之下的项目启动之前,瓜达尔和俾路支省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当地的道路一度十分原始,更无法将鱼产品送到巴基斯坦的主要城市。

改变发生在2018年底,帕米卡团队在当地负责的数个项目落地之后。

帕米卡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产品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非洲和欧洲。

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到了瓜达尔自由区,来到这里建厂,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遇。

他对中交集团“国际化”发展规划的红利理解是:“有自行车的人开始买摩托车,有摩托车的人开始买汽车。”

多年过去,帕米卡依旧停驻在合资企业,停留在古老贸易走廊的一环,停留在斯里兰卡。

在他的脸上,并未如预期一般,让人觉察到历经战火的痛苦,或者忧心经济的困惑。

回看他带领团队做过项目的区域,帕米卡说:“我在当地人的脸上看到了一种神情,那就是希望与快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