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茶相辅相成!

一、陶与瓷是有区别的陶与瓷是两个不同的类别

胚胎烧成未达到瓷化温度,约1000度以下为陶;胚胎烧成达到瓷化温度,约1300度左右为瓷。两者中间还有一个紫砂,因其材质和结构的特殊性,非陶非瓷而称之为炻。

二、从陶瓷的演变过程看,茶器与陶瓷密不可分

陶瓷茶具按功能分有盛水器、煮水器、烹茶器、饮茶器等等。陶瓷茶器的产生可溯于陶具的出现。上古时代,先民以渔猎为生,那些以植物条索编织用于捕捞的篮子沾上粘土泥巴,由于一场野火,形成了不易透水的容器。使先民认识到粘土经水湿润,塑成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可烧结为坚固的陶器。

而且陶器比石器制作容易,轻巧实用,更方便汲水以及食物的储存和运输,于是就有了制造陶器的劳作。

早期是捏塑或泥条盘筑成型,逐步改进到模制与慢快轮修整;烧制从平地推烧到封坭堆烧再到穴烧;饰面也从以手抹平光面到拍印绳纹、席纹再到模印几何、动物等图案。

茶之雏形而茶的发现可上溯到上古时代。陆羽《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又有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的传说。由此推想,始于黄河流域的神农氏部族,为防治疫病寻找草药,从而发现了茶这一植物。起始的茶从其饮用的量看,属于半是草药半是饮料。草药有多种尝,一是嘴嚼汁水尝,二是以工具捣汁尝,三是煎湯尝,但都是量少饮用,有效即止。

而茶则是以水煎之,可不时大量的饮用(不然,何以解毒)。这种半药半饮料的液体便成为茶的雏形。

用茶需有盛器,陶制的盛水器便成为第一选择。自先民发现陶器比石器更轻巧便利后,首先大量使用的是盛水陶具,这从博物馆展出的不同形制数量之多的器物得到印证。初始的盛水、烹茶、饮用都是同一器皿,这同先民的进食习惯有关。

当时煮食用鬲(lì),三只短足下面举火而炊,饭熟凉过,用手把食物弄成团来吃(到先秦仍存在,普遍用筷是汉代);由此推想,先民以鬲(lì)汲水,放入茶一类的植物,举火煎煮,待涼过后以手掬之而饮,这鬲大概就是原始茶器的雏形。后来发现诸多不便,汲水较费力,待水凉也费时,于是出现了有耳的鬲(lì)以及可汲水储水的罐。同时也出现了饮器一一杯,这些杯器形都比较大,可想先民喝茶不是细斟慢饮,而是"牛饮"。大环境下茶具的演进,茶事越千年,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对茶的认知也不断的深化。因天灾、社会动乱等因素出现的群族迁徒推动了茶的物种、植种技能、鑑别与饮用常识的交流传播,茶巳从某一区域扩展到巴蜀、荆楚、滇闽粤等地区。

药用饮用兼而有之的茶开始转化为纯饮料。这个转化始于何时尚无定论,有两点可供参考:一是中草药有文册成体系开始,《神农本草》与《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內容丰富宏大,使人们的防病治病从自发朦胧意识转向理性认识,这就为茶转化为纯饮料创造了条件;二是由文人雅士的兴趣进而推祟,西汉时大文人司马相如是嗜茶之人,就以汉赋咏茶。《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chuǎn)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魏晋时,起奢糜之风,诟于时弊,士大夫阶层一些人自诩清流,聚闲野地方饮酒作乐,针贬时弊,如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但酒是烈性之物,豪饮不醉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以長饮且保持清醒,这使一部分清流人士转向以茶代酒,逐步使饮茶风气渗透朝野,至唐代,凡王公朝士,三流九教,士农工商无不饮茶,而茶具亦有了演进,由陶器转向瓷器。陶瓷与茶总是相辅相成,有茶就有容器,陶瓷就是盛茶最好的容器。

特此鸣谢:本文由《普洱茶1001夜》主讲人陈远先生供稿,图来源:南茗佳人,版权与本网无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