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年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过年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拿压岁钱可是一件都不能少。

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现场直播,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之后,陈佩斯“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

那会儿不像现在,一家人去饭点或者酒楼,叫一大桌子菜,完事就拍屁股走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春节晚会,瞅着屏幕上的曲艺明星直乐,这才是大伙儿约定俗成的过年方式,有学者还美其名曰“新民俗”。

可惜的是,如今许多城市里听不到鞭炮声了,年味似乎也渐渐淡了。让我们跟着老照片,回忆下80年代的春节景象吧。

80年代杭州人家里的年夜饭,一家大子人热闹,年味更浓。

老底子的杭州味道——酱鸭

农村过年打年糕

贴窗花

挑选年画

压岁钱之于八十年代的孩子,就像冷冻的肥猪肉之于六十年代的青年一样,企盼与喜悦彼此纠缠。它们让无数孩子的荷包鼓鼓囊囊,流着香甜的口水做了一宿又一宿的好梦。

可惜的是,那红包辗转了几天,还得落到母亲们的口袋里。她们准备好了一大堆酸水向你倾倒,把家里紧巴巴的财政开支一笔一笔地算给你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恨不能把心窝儿掏给你看。最后,你只能屈服了,乖乖地把压岁钱送上,就像看着隆隆的列车脱轨,你再不能螳臂当车地挽回一样。

领压岁钱

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置办年货。

1983年春节,山东省昌邑县青乡史家庄80岁老汉史学义在集市上舞彩球。

1984年春节,江西省南丰县农民业余采茶剧团的演员正在化装,准备演出。

1983年的时候,富强粉、小杂豆、花生米、黄油等都还是限量供应。那之后,便取消了凭票采购,老百姓年夜的餐桌开始丰富起来,糖醋排骨、酥红的扣肉、猪下水、粉条肠子……满满当当地摆了一桌。

年夜饭象征着美满团圆,是心与心交接的所在。什么世事无常,盛宴必散被大家通通抛诸脑后,觥筹交错伴着焰火声声,酒杯一碰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春联窗花贴上了,老人儿女团聚了,喜气在屋子每一个角落漾溢开来,那种家人间的体贴和感动,用任何语言来描摹都是苍白的。

放鞭炮

1986年春节,吉林长白山区二道白河一户农民在家门口燃放爆竹。

元宵节买灯笼

春节期间布置喜庆的商场

大年初一穿新衣

河北省安平县河槽村一农户的家里已打扫干净,正在张贴春联

1983年首届春晚

一家人在电视前看春晚

春节将近人们会买些假花来布置房间

穿上新衣去拜年

每到春节家里总会添置一些大件

农村赶集购置年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专属记忆,关于春节的点点滴滴,在每个人心里有着不同的画面。或许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是过年最开心的不是我们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