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杨尚昆等都曾在那里留学,这段百年历史值得纪念

建议成立“留苏纪念馆”,开展党史、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教育史等领域研究,弘扬爱国和报国精神。

1921年春,刘少奇与任弼时、肖劲光等人一起,从上海搭乘邮轮,踏上了赴苏俄求学的旅程。经过3个月艰难跋涉,刘少奇一行来到莫斯科,后来被安排到东方大学学习。

这是将近100年前首批派赴莫斯科的留学生。在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图强的真理,踏上了前往苏联的道路。

“从上世纪20、30年代带回马克思列宁主义火种的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到上世纪50年代留学回国后,战斗在祖国建设最艰苦、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留苏学子,他们心中都秉承着一样的爱国心、报国志。”上海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最近一项课题组显示,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留苏学子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100周年。上海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在该项课题中提议,“留苏”是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极为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建议成立“留苏纪念馆”,开展党史、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教育史等领域研究,弘扬爱国和报国精神。

共产国际创办学校培养革命干部

1921年5月,东方大学由共产国际创办,专门为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以及之后成立的苏联中亚各民族培训干部。

这年冬天,在东方大学留学的刘少奇,同罗亦农、彭述之等一起,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与组成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刘少奇担任支部委员。1922年5月,根据组织决定,刘少奇结束了在莫斯科的求学生活回国,投身于国内的革命斗争。

课题组查阅资料发现,从1921年至1928年间,东方大学分别接收了四批近千名的学生。

在苏联,还有另一所大批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成立于1925年10月。孙中山去世后,苏联政府为继续其援助中国革命的政策,决定在莫斯科兴办以孙中山命名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资料显示,1925年至1930年期间,先后有1400多名学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叶剑英、张闻天、杨尚昆等均曾到中山大学学习。

上世纪30年代初,列宁学院成为共产国际专门培养各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党校。陈潭秋、滕代远、曾山、陈云等20多位中共领导干部曾在这里学习,许光达、阎红彦等红军指挥员曾进入中国军事班进修。

苏联许多军事院校当时都专门为中国学员开设短期军事培训班。刘伯承、左权、刘亚楼、李天佑等都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毛泽东寄以厚望:“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向苏联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

课题组收集资料发现,从1951年到1960年代,国家向苏联选派留学生(含实习生)约1.6万多名,所学学科涵盖工科、理科、师范、医农、艺术、法律、体育等,特别是国家建设急需的国防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地质勘探、交通运输业等领域。

在他们当中走出了江泽民、李鹏、刘华清、李岚清、钱其琛、宋健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领导、200多位两院院士,许多人成为行业和部门的领导者、专家和带头人。

曾在1954年被派往苏联中央团校学习、后来出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曾回忆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大学中央礼堂演讲的情景。毛泽东对三千学子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面对领袖重托,在场学子们高呼要“为党奋斗50年,为祖国工作50年”,口号声此起彼伏。

留苏学生在一开始几乎都有一段狼狈的经历。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曾任外交部国外工作部部长的外交官陈先玉说:头一个月下来,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几乎要精神崩溃了。虽然在国内突击学习了一段时间俄语,但上课完全听不懂,第一天上课回来,大家争论今天上的是什么课,结果谁都没猜对。为了摆脱困境,大家想了各种办法,很多人每天学习都在十二三个小时,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完全是不顾一切地在学。从大一、大二中国学生借苏联同学的上课笔记,到大三、大四苏联同学追着借中国学生的笔记。中国留学生的努力在苏联师生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优秀”就是中国留学生群体的集体代名词,以至于当时学校的老师们都诧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无论新中国成立前的寻求真理、救国图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报国,无私奉献,两代留苏学生的爱国心、报国志是都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力量源泉。”留苏分会相关负责人说,希望能以成立纪念馆的方式,竖起这座精神的丰碑,“既能抢救性地保护、收集、整理、研究相关历史文物和历史档案,同时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宣传和弘扬爱国和报国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