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昶知青再出发

王建明是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任执委会主席,基金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逐渐确立了教育、医疗、养老为主要目标的公益方向,在上海交通大学发起“储才计划”,在复旦大学推广“荣昶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

除王建明以外,基金会还汇集了王春林、黄银荣、贺平、王小林、何堂堂、黄震尧、徐春、刘月珍等各位理事,他们都是1950年代上海生人,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青春年华之时,他们的教育被上山下乡所打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知青

1.初到西双版纳

1968年12月21日晚8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送了毛主席关于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此时来自上海徐汇区的王春林、贺平,以及长宁区的黄银荣,都已经远去云南西双版纳的列车上。

王春林:“因为当时有个口号:叫离家越远,离毛主席越近。这个对我们印象很深,所以我是积极主动报名坚决要走。”

因为思想激进,王春林被委任为带队干部,负责所在分队100多名知青沿路的一切行动,早已进入工作状态的他豪情万丈,下乡于他而言就是一场革命,根本没必要哭哭泣泣悲悲切切。

这是全国第一列知青专列,1000多名上海知青经过3天火车到达昆明,又从昆明换乘汽车,4天以后到达西双版纳,行李搬上拖拉机,知青们开始步行,从砂石路到泥土路,知青们逐一分散在了勐腊县的勐远、勐醒、勐捧、勐满等各大农场。

砍伐森林,种植橡胶,这是云南自1953年开始承担的重要战备任务,也是知青们主要的劳动内容。

庄洪喜欢照相,经常到连队借相机。就在山上砍树的前一天,庄洪又来三队借相机,承诺说这是最后一次了,知青们都不以为然。万没想到,庄洪一语成谶,砍伐的树木被一根粗壮的树藤拉扯,随即改变方向,砸向了站立着的庄洪。

此时,知青们刚刚到达连队一年,庄洪的死给了他们最大的打击,没有人知道前面的路该怎么走,迷茫情绪蔓延。借去的相机里还装着胶卷,纪录下了庄洪最后的模样。

2.没有油水的日子

从新疆到海南,从北大荒到西南边陲,上山下乡席卷全国,波及近2000万知青,他们有的自觉自愿,为至高的革命理想来到农村,有的迫不得已,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前进。他们有人得到,有人失去,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没有肉,没有油,连队里也不允许养鸡养猪。每逢星期天,王春林和伙伴们步行一小时来到场部,吃一碗一毛五的米线,碗里漂着的两小块猪肉十分解馋。

1975年,黄银荣在橡胶厂当厂长,为了改善工人伙食,他偷偷让司务长在厂里多养了几头猪。营部检查后,要求上交,统一调度。黄银荣不服,让司务长当夜宰杀。

1974年春节,黄银荣没有回家,这是他在连队的第7个春节,因为政策放宽,连队养了十来头猪,90斤往上可以宰杀,趁着新年,队里准备让大家解解馋。

黄银荣:“杀了第一头,一拖过来,老同志说这个不能吃,这个是米线猪,有15年到20年的潜伏期。”

眼看着好不容易养成的猪都要被扔掉,知青们舍不得,都开始想办法。

黄银荣:“我们把猪油先熬,熬成一大锅油,然后在操场中间把这个东西一片一片炸,敢吃的吃,不敢吃的回去。结果大家都吃了,香啊,受不了,那个诱惑太大了。”

锅里的猪肉慢慢变成油渣,黄银荣和伙伴们小心翼翼的尝试,慢慢的变成了一场节日里的狂欢。

很多年以后,黄银荣从云南返回上海,顶替母亲在上海副食品公司上班,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他笑着说,这可能是上天想补偿他知青时代带来的饥饿感吧!

由于表现优秀,王春林、黄银荣、贺平很快从连队脱颖而出。1970年,王春林被批准入党,1年后调任兵团政治处保卫科,贺平也于1972年加入。

王春林回忆,以1973年为例,他所在的六团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24起,平均每月两起,打架斗殴、女知青流产意外身亡、劳动过程中的工伤,以及火灾水灾等,都是知青非正常死亡的原由。

身处保卫科,王春林和贺平几乎接触、处理过兵团内所有恶性事件,有知青之间的互相打斗,也有涉到地方民众的少数民族问题。

1973年,中央发布30号文件,规定多子女上山下乡可以择一优先回城,第二年,贺平回到了上海,同年,王春林被推荐到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读书,也离开了云南。

王春林:“知青下乡很重要的收获是开始真正接触了社会的底层,开始真正知道,普通的劳动人民是怎么生活的。这个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冲击的,革命不是想象的那么天真,那么浪漫,它是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艰苦卓绝的努力,逐步来实现的。

3.艰苦的生活,注入向善的基因

2014年,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和同仁医院合作,发起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项目。基金会每年资助100万,为甘肃、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实施手术,迄今已经资助450多例。

2015年,在同仁医院的救助名单上,出现了40几位来自勐腊县的孩子的名字。

王建明:“一看有西双版纳(勐腊县)的40几个儿童,王春林一下子眼泪都下来了。他说有西双版纳的儿童,因为他们在西双版纳的兵团,在那里生活过。王春林和贺平算短的,六年,六年以后他们就走了,黄银荣在那里11年。”

王春林:“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而且一下子能够救助了40个儿童,对我当时心灵冲击真是很大很大。实际上也是深深埋在心里的一种,这实际也是一种知青情结,愿意给自己第二故乡做点事情。”

8位知青,外加一个从艰苦生活中磨练出来的王建明,共同组成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这个大家庭,个人出资,回馈社会。上山下乡时艰苦生活的磨练,为他们注入了向善的基因。

如今,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成为他们践行理想的阵地,自2016年成立至今,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的95名学生,获得了基金会设置的“荣昶学者”称号,参加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培训与实习,加入“储才计划”的学生达180位。此外,基金会还与徐汇区教育局、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同仁医院等机构合作,设置公益基金。他们最看重的,是教育有关的项目,每年暑假,基金会创始人都会亲自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

从上海到淮北,从西南到黑土地北大荒,不同的知青经历,相似的生活活力。经历人生起伏,沉淀永恒情谊,如今的他们希望回馈社会,反哺大众。《我们一起走过》特别奉献——《我是知青——荣昶知青再出发》,星期日9:45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编导:张小玲

编辑:林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