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冬青奥会迎来圣莫里茨湖“野冰速滑”

新华社瑞士圣莫里茨1月11日电题:冬青奥会迎来圣莫里茨湖“野冰速滑”

新华社记者凌馨、牛梦彤、刘旸

干燥清爽的空气、明亮耀眼的阳光,在被阿尔卑斯雪山包围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小镇,人们小心翼翼从岸边探脚,踩到冰冻的圣莫里茨湖面上,踏入了2020冬青奥会的露天速度滑冰赛场。

与室内标准速滑馆不同,圣莫里茨赛区不借助人工造雪造冰设备,不单独建设场馆,依凭海拔高、日照足、地处山谷的天然环境优势,全部使用天然冰雪建设场馆和赛道。

这一纯天然冰冻形成的“野冰湖”摇身一变,成了专业级别的奥运赛事场地。圣莫里茨在举办1928和1948年冬奥会时,速度滑冰也是在户外冰场,但在湖面上举行奥运级别赛事,还是头一遭。

直到现在,瑞士全境也没有室内速滑馆。瑞士运动员大多在德国等其他国家训练。去年,瑞士在圣莫里茨湖冰面上举办了速滑全国锦标赛,冬青奥会后,这里将再次举办该赛事。瑞士古老的传统运动项目,1928年冬奥会的比赛项目——驭马滑雪比赛,也时常在圣莫里茨湖冰面上举行。

“我想在这里比赛对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是十分特殊的,特别是因为圣莫里茨小镇冰雪运动的历史,以及伴随着冰雪与山峰这样的美景。”瑞士速滑选手弗拉维奥·格罗斯在赛场训练时说道。

圣莫里茨速滑场地的经理扬·卡夫利施曾是瑞士一名速滑运动员,多次参加欧锦赛。“我之前从来没有在冰冻的湖面上比过赛,真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在这个场地上滑冰的人。”忙于场地维护的他表示之后会找时间在这场地上好好体验一把。

头顶蓝天白云,入目是白雪覆盖的群山和山下小镇上密密匝匝的彩色房子,潺潺的因河水从旁流过,天然冰场周围景致令人流连忘返。然而,自然赋予了绝佳景色,也必然带来重重挑战。

搭建场馆就是考验。卡夫利施说,由于今年是暖冬,湖上冰层的厚度一直未达到要求,占地3500平方米的赛道提前三天才开始搭建。天然冰场虽然更加环保,但需要维护的地方并不少。

“维护天然冰场的挑战在于,晚上温度降低,冰面产生移动,出现新裂缝,白天温度升高也会因为膨胀等原因而产生裂缝。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关注这些裂缝并及时修补。”

由于动用机械设备清理和维护冰场需要冰层厚度达到25厘米以上,在冰层厚度不足时,只能用人工浇灌的方式修补冰面出现的裂纹。“为了保证运动员可以正常上冰训练,昨天我们有15到20个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了两个多小时,跪在冰面上把所有的裂缝一个个补齐。”

除此之外,据冰场工作人员蔡诃欣介绍,为确保第二天的赛场质量,需要从前一天晚上8点钟开始,每隔三个小时对赛道进行一次整体维护,这意味着维护人员整夜都必须值守在赛场旁。

天然冰场对于运动员也有不小挑战。据中国速滑队教练刘凯介绍,多数速滑运动员平时在人工赛道上训练,适应天然冰场需要时间。在不适应场地的情况下,运动员500米速滑成绩甚至可能会比平时慢一秒。

“从今天各队训练情况来看,很多运动员都不太适应这里的冰面。有些时候运动员需要适应不同的冰面和环境。”卡夫利施说,“每天比赛和训练结束后,圣莫里茨湖冰场就会向公众开放,游客可以到这个美丽独特的赛道上试试身手。今天冰面已经有28到29厘米厚了,看上去不错,希望明天的比赛顺利精彩。”(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