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赛人喜打7分《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影向标

周末版 · 第二百二十七期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得分7.8

1.悉尼卡通10分

编剧。

老牛仔这些年只拍了“一部”电影,那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英雄,以及这个疯狂的世界是怎么对待英雄的。升级版的《萨利机长》,更加尖锐,可调子却越发平稳,全程说人话,控诉都是娓娓道来。这个十分,既是本片应得的评价,也是对此片少得可怜的排片量的抗议——简直跟本片主人公的命运如出一辙。

2.李东然9分

前《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专栏撰稿人。

直接了当讲故事,一点花哨的装饰都没有,用很质朴的切口很小的情感勾连勾住观众,裹挟感密集到恨不得有暂停键缓一缓,老导演信手拈来,有对人和人性洞察一生的经验打底,浑圆通透。这么棒的电影为什么金球只给一个女配提名呢,想必绕不过去共和党、特朗普吧啦吧啦,说政治这部电影确实政治,不过这种think before you judge的精神我自己觉得是不分左右的。

3.吴泽源8分

电影学硕士,电影杂志编辑,写作者。

与片中被冤屈的主人公一样,伊斯特伍德的这部电影也一样隐忍克制,但这种以退为进、以少为多的叙事策略,却在美学上比声嘶力竭的控诉更显高明,最后也能更深地击中人心。这是一个平民英雄被自己笃信的国家错待的悲剧故事,并没有什么左右之分;而伊斯特伍德笔触中透出的那份老派影人的自尊与优雅,则是新/中生代美国导演中难以得见的。

4.秦婉8分

凤凰电影策划。

很值得一看的电影,尤其是喜欢“等反转”的那类人。东木高龄仍就维持水准,叙事节奏、人性情感、情绪张力以及主题的多面性都有保障,且比去年的《骡子》更击中人心。与体制对抗并取胜,需要相对健全的法制,但要出现被体制压迫的情况却没有太多成本;体制内部也由个体组成,个体的偏颇性又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就像那句律师的台词“里面的人不代表政府,只是三个为政府工作的傻缺而已”,人类很难建立出完美公平的体制;媒体在一个公众事件中的负面作用是应该被讨论的,而且不需要有限制。

本片因女记者的部分情节而遭遇争议,坦白说片中女记者的形象是不太好,这点确实体现了作者立场,最后的转折稍显硬了一些,但我并不反对这种作者立场,它能更强化影片主旨,和女性立场没什么关系。

5.西帕克8分

影评人。

东木重复了《萨利机长》的套路,表明了英雄就是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到最好的人。而这一次他更是火力全开,怒喷这个体系的无能。从《我,花样女王》时就注意到了男主,这个角色则让他更进一步。他坚持自己的古板与过时,坚持自己质朴的责任感和原则,虽然可笑,但更可敬,是被误解的当代约翰·韦恩。

6.奇爱博士8分

电影学者、策展人、影评人。

拍得非常厉害,大师功力信手拈来,全程看得手心捏汗!这部《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去年6月开拍,11月美国公映,1个多月后艺联引进发行,速度可谓奇快!影片和《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骡子》几乎路线如出一辙:讲的都是英雄落难,好人(白人)受冤,但归根结底,依旧是美国主流精神的体现。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一片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对于美国宣传机器和司法体系的大批判,作为共和党的拥趸,89岁高龄的导演伊斯特伍德选择这样的视角并不奇怪。尤其他在片中借主人公的冤屈,把媒体热衷制造假新闻狂黑一通的做法,不禁想起前不久川普怒斥CNN搞fake news,真的令人有点哑然失笑。如果说《利刃出鞘》是反川普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就是不折不扣的挺川普电影。

7.柏小莲8分

媒体人,微信公众号“柏小莲”运营者。

整个片子非常稳健扎实,甚至说其平淡都不为过,但看上去又不像是经过特别控制或有意剔除了煽情的部分而变成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节奏与把控都像教科书一般严格规整,但是抛开这些,理查德·朱维尔的人物对于体制的认知放在中国语境里又有着别样的对照意义。你以为他变了,但其实根本没有,他依然相信这个体制,投入和融入这个体制,而没有成为这个体制的背叛者或逃离者。对于女记者的塑造明显政治不正确,但是导演根本不在乎,谁管你是不是靠出卖色相获得新闻,忠实反映女记者通过独家新闻获得认同那个时候有多么疯狂发癫才是这个角色的意义所在,那个时候也竟然产生了一种独特诡异的理想主义高光,让人想起《纸牌屋》第一季凯特·玛拉出演的那个女记者。

8.闵思嘉7分

影评人。

对媒体、舆论和公权力的审判,同时也是对克林顿时代那种极其不信任的后时代心态,总体四平八稳,伊斯特伍德把这样一个故事讲得也太冷静了,部分支线人物过于脸谱化。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是,FBI探员拿走朱维尔母亲的内衣裤后,母亲哭了,说这是"羞辱"。你看,孤独杀手/罪犯如果和母亲住在一起,通常会被怀疑恋母甚至与母亲有越界关系,所以拿走内衣裤是要做相关检测,当世界要说你是犯人,那你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成为佐证,在制造真相的媒体和强权面前,真相本身已经成为悖论。

9.风间隼7分

影评人。

东木的传记片可以自成一个系列了。或许因为人物原型早逝,片子的视角是律师主导,聚焦美国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感,以及对抗制度的勇气。对于在类型片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人家来说,男主和场面已经是极度“去类型化”了,但故事节奏和视听还是非常好莱坞的,有效传达了影片主题,看得很舒服。

10.赛人7分

影评人。

老东木的电影特别爱探讨公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奕,《不可饶恕》与《神秘河》皆如此,《骡子》也有这点意思。FBI在打击罪犯,老东木不忘打击FBI,他在《胡佛》里已经这么干过了。本片仍是他近耄耋之年,意韵最为丰富的一部。那个胖子,显然心智不够健全,还是换个说法吧,那就是一个单纯的人。他不会放过他表达热爱祖国的机会,即使会伤及他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克服不了自己的多嘴多舌,影片最幽默的地方就在这儿;更幽默的是,他就是靠这一点,打动了并不怎么待见他的国家机器,也包括银幕前的我们。他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国家为敌的人,假如这个人是他自己,估计他也不会放过。他不会就此为自己唱上一曲哀歌,只有我们这些见利忘义的人,才会为他心疼。全片最核心的表达是:我有话要说。与其说影片讲述了一个准失语者,在争夺一场话语权。不如说这是一个纯而又纯的爱国者,对权力系统所犯的一场单相思。

11.王昕6分

电影研究者。

该片最重要的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形象”。一个肥胖的穷白男人,和母亲一起生活,热爱枪支和垃圾食品,服从并渴望权威——一种典型的美国肖像,一类最不被尊重和正视的问题人。凭借这个形象,伊斯特伍德得以重新讲述那个老故事——媒体和政府使好人/英雄限于困境和绝望。这份绝望的痛切在于它并不特殊(蒙冤只是将它放大),它是遭受“形象歧视”的人生的每分每秒。其中一些维度(如阶级)还有方法言表,另一些却在今天的主流再现里几乎完全失语(类似“颜值即正义”的意识形态几乎摧毁了关于性格/样貌/身材的想象和讨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