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政协为哈尔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是哈尔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之年,是全市政协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翻看去年市政协的履职篇章,累累硕果缀满枝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认真履行职能,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服务大局,瞄准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起步建设、妥善处置“僵尸企业”等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问题,深入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为推进哈尔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聚焦营商环境“齐发声” 助力民营经济“加速跑”

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民营经济功不可没。近年来,哈市民营企业起主导作用的非公经济贡献了约50%的固定资产投资、54%的GDP、70%的税收、70%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市政协始终高度关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去年1月,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支持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建议案》,围绕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向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

一年来,市政协紧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促进哈市民营经济发展,组织政协委员对全会建议案办理情况开展跟踪督办。7月,市政协召开“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政协委员与市长专题协商对话会,再次就民营企业、政协委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与市直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沟通交流。近3个小时的对话会,与会委员围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22个精准、有质量、符合市情的问题建议。11月,市政协召开全会建议案办理情况协商会议,对《关于大力支持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建议案》办理工作开展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承办部门就建议案办理情况进行座谈讨论,并围绕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推动科技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实施“七个一批专项工程”为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提供产业支撑

作为农业大市,哈尔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又有绿色有机的产品优势,如何抢抓机遇,把“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任务,多措并举,抓出实效,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去年3月,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经济委,联合市民建、市九三学社,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及专家学者,到哈市经开区、双城区、五常市和尚志市进行视察,深入企业并召开企业经营者座谈会,赴济南、枣庄、淮北、宿迁、淮安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实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专项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调研报告。

报告建议,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培育精深加工企业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支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引导加工企业依靠科学技术,牢固树立质量、诚信、品牌发展理念,建设全程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可追溯体系,生产开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实施“七个一批专项工程”,即壮大一批百亿级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交易大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哈尔滨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建设一批联系紧密、有机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完善一批百亿级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健全一批利益联结紧密的种植养殖基地、配套一批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提供产业支撑。

助力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建设高点起步快速起势

作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哈尔滨片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枢纽地位和引擎拉动作用。去年,市政协成立自贸试验区建设调研组,整理分析了国内自贸试验区发展情况,到上海、深圳、郑州、武汉、西安、正定等地实地考察,深入调研起步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实施的举措,形成《对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起步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指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应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借鉴先进经验,锚定方向、谋定后动,在把国家定位、自身责任研究透彻的基础上,运用“三长三短”辩证方法,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工作,干出特色、干出质效。应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混合型体制模式。应抓住创新制度供给这个“牛鼻子”,为高质量发展培肥“土壤地力”增加“有益养分”释放“内生红利”。应全力以赴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增长极”和“示范区”。应与黑河片区、绥芬河片区互动,与新区、临空经济区、综保区、内陆港区统筹,变“单打独斗”为“联动作战”。应营造新时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激励各级干部“上紧发条”动起来、“撸起袖子”干起来。

调研组建议,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应立足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功能划分和哈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纬度特征、产业基础,结合哈市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制定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加速产业生成、塑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在一以贯之推进好深哈合作的同时,也应把眼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等,主动寻求合作发展机遇,积极承接“飞地经济”项目。

加快“僵尸企业”依法破产出清

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由于国有“僵尸企业”已没有自身造血机能,它们存续时间越长,供养和安置职工的压力越大,偿还银行贷款和补缴陈欠税款的数额也越多。

去年,由市政协牵头,会同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和市法院等部门组成调研组,专题研究依法依规处置“僵尸企业”问题,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对哈电集团三户“僵尸企业”进行了逐一剖析,提出了分类处置办法,建议用改革的方法而不是改良的办法彻底解决问题,通过依法破产方式实现“僵尸企业”出清。协调相关部门,成功地完成了哈电集团阿城继电器有限公司的破产工作,为全市国有“僵尸企业”破产出清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调研组建议,应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弥补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缺口;搭建社会资本对接平台,吸引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应加强府院联动,建立各级政府与法院联动机制,协调破产审判中涉及的维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支持有条件的法院设立破产清算案件审判庭或专门合议庭,探索破产简化审理模式,缩短审理时限;相关部门应协调联动,明确责任,形成合力;以企业集团为单位,集中解决“僵尸企业”关闭破产清算、工商登记注销问题。应妥善安置人员,通过几套途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如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后的新企业更多吸纳原“僵尸企业”职工,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此外,还应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落实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

打好“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三张牌

地方文化是一个旅游地的独特优势,也是吸引游客的灵魂所在。去年,市政协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围绕“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全域旅游发展”,赴新疆乌鲁木齐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建议,应打好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三张牌,把哈市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调研组建议,应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集中各方智慧做好先导工作,充分调动全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推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结合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发展旅游业,结合少数民族系列民俗节庆活动树立旅游形象,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找寻出海之船,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反应好、带动作用强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启民族文化旅游扶贫之路。应加强协作,完善管理体制,牵头组织好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把少数民族文化特点融入到哈洽会、哈夏、冰雪节等知名旅游品牌中,丰富哈市旅游业文化内涵。

专家学者建议,应精准评估哈市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对其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精准评估;充分挖掘哈市少数民族独特文化价值;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和选择,进一步开发满族颁金节、莫勒真大会、珍珠球运动、大秧歌等,恢复阿城祭祖等具有一定历史传统和影响力的活动,开发包括黏豆包、白肉等有特色的满族食品并向产业化拓展;加强政策支持;实施组合式营销策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下和线上、快闪和直播结合等多种营销模式。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中介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扩散和转移的桥梁,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哈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较快,在服务和保障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市场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服务能力低、从业人员素质低“四低”问题仍亟待解决。此外,哈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业务人员缺少科学技术方面背景和知识,缺少与市场打交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迫切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懂管理、善经营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去年8月,市政协召开“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建设”月协商座谈会,由教科卫体委员会约请科技界别委员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广泛协商。委员们建议,应加强我市科技中介机构顶层设计,加大对中介行业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打造专业化科技创业服务组织和载体,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应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新一轮扶持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尽快组织研究制定技术中介、科技成果评价、科技项目监理及科技中介机构考核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协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咨询、信息收集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储备一批能够站在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增强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当好侨台资企业的“贴心人”“引路人”“娘家人”

据市侨办最新统计,哈尔滨市共有侨资侨属企业121家,其中侨资企业10家、侨属企业111家,主要来源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截至2018年12月底,哈尔滨市台资企业累计批准注册386家,实际存活63家。其中顺迈集团、统一企业集团、旺旺集团、百事可乐、天福茗茶、宝岛眼镜等已成为重点台资发展企业。为推动侨台资企业快发展、好发展,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多家侨资企业、台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针对部分侨台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委员建议,应强化政府履约承诺兑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一支“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优秀公务员队伍,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加强个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人人讲信用、守法纪的社会诚信氛围。应提高为企业服务意识,营造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当好“贴心人”“引路人”“娘家人”,以高质量的服务推动侨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开放融合共赢的理念推动台侨资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切实维护好侨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通过精简环节、精简材料、精简时间,确保企业办事方便快捷,最大程度做到“企业少跑腿或不跑腿”。

发掘“老字号”深厚底蕴 传承保护城市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市尚存数百家老字号,如今仅余下73家。其中“中华老字号”23家、“龙江老字号”40家、“哈尔滨老字号”10家。去年,市政协围绕冰城老字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展了月协商,为推动商业老字号在传承传统技艺、诚信经营的同时,引入先进工艺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新的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建言献策。

委员们建议,应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将老字号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立老字号企业名录信息库和专项档案,引导和支持老字号企业进行商标、域名注册和专利申请,将符合条件的老字号品牌、独特技艺、传承人依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组织开展“哈尔滨老字号”认定。应推动老字号创新转型发展,鼓励和引导老字号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新方式、新业态,增强老字号企业品牌建设软实力,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品质优良、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应提升老字号文化影响力,鼓励老字号企业应用新媒体传播品牌历史和商业文化,鼓励老字号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老字号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展会,设计开发代表城市文化、体现地方特色的老字号旅游商品。应加强老字号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申报评审职称,支持老字号传承人参与“哈尔滨大工匠”人选计划,支持老字号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鼓励老字号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授徒传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