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与逻辑》出版 | 学点逻辑学,了解诡辩术

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掌握驳斥诡辩的方法,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沟通技能。《诡辩与逻辑:发现诡辩者的逻辑漏洞》一书,介绍了诡辩的源流,诡辩在逻辑上的取巧形式,以及逻辑的基本形式与各种变形。

学点逻辑学,了解诡辩术。

《诡辩与逻辑:发现诡辩者的逻辑漏洞》

作者:华玉洪 华丽

书号:ISBN 978-7-5143-7999-0

定价:49.80元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华玉洪, 1950年生,辽宁省东沟人。1976年毕业于辽宁第一师范学院政教系,后攻读研究生,获辽宁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后在沈阳师范学院任教,为副教授。1992年任辽宁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编辑室主任,编审。自1981年起,先后在《晋阳学刊》《东北思想战线》《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近30篇论文。出版过《谎言》《诡论》《日之魂》《中国神秘大观》《关东生态忧思路》《生命的沉思》等十几部作品。

华丽,1980年生,辽宁沈阳人。2003年本科毕业,2006年取得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多项。

目录:

Ⅰ 诡辩杂谈

一、诡辩的源流

二、诡辩ABC

三、研究诡辩的意义

Ⅱ 逻辑前奏

一、什么是逻辑

二、思维形式和语言

三、学习逻辑的意义

Ⅲ 违反同一律的诡辩术

一、正确理解同一律

二、违反同一律的诡辩术

Ⅳ 不矛盾律和诡辩

一、深刻理解不矛盾律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诡辩

Ⅴ 排中律和诡辩

一、排中律及其要求

二、违反排中律的诡辩

Ⅵ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论辩术

一、充足理由律及其要求

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诡辩术

Ⅶ 直言判断和直接推理

一、直言判断及其形式

二、直接推理

三、违反直接推理规则的诡辩

Ⅷ 直言三段论和诡辩

一、直言三段论及其公理

二、直言三段论规则

三、违反直言三段论规则的谬误或诡辩

Ⅸ 非直言三段论的演绎推理

一、假言推理

二、选言推理

三、二难推理

四、关系推理

Ⅹ 归纳推理

一、归纳推理概述

二、完全归纳推理

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四、科学归纳推理

五、违反归纳推理规则的谬误或诡辩

Ⅺ 类比推理和假设

一、类比推理的特征

二、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三、运用类比推理的谬误或诡辩

四、假设(或假说)

五、匿名算式

Ⅻ 证明和反驳

一、证明

二、反驳

三、证明和反驳的规则

XIII 难题·悖论

一、难题

二、悖论

三、类似悖论

精彩试读

诡辩的源流

动物界是没有诡辩这种怪物的,只有弱肉强食的自然选择。

即使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也没有产生诡辩的条件。一是语言极其简陋,漫长缓慢发展的只是形象化语言;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概念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萌生的。二是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交流,只是维系群体的劳动和生活。三是生产力极端低下,依靠简单的生产工具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过着饥寒交迫、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条件,把人们的利益紧紧拴在一起,任何人想离开这个集体都是不可能的。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语言有了进步,社会交往扩大了,生产力发展了,出现了劳动生活的剩余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阶级分化,开始了权利纷争。诡辩就有了产生的条件。

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需要强大的暴力机器作为后盾,也需要说服和欺骗。古代的帝王总把自己说成神或神的儿子。古埃及和印加帝王说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在中国,帝王总把自己打扮成“真龙天子”,赋予自己非凡的能力。赤裸裸的谎言很容易被识破,诡辩和谎言是天生的伴侣。由此可以推断,最早玩弄诡辩的是古代的统治者。

在漫长的年代里,巫术支配着人们的灵魂;巫师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知识分子”。有了阶级分化以后,巫师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对自己“不灵”或不准的预言或判断,不得不用诡辩遮掩。为了维护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谎言和诡辩就是巫师手中的两件“法宝”。

诡辩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说得清;但诡辩兴盛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古希腊哲学流派中,有一些“教人知识和美德的职业教师”,他们最早表示对客观现实可以认识的怀疑,自称“索非士”,即智者。如果说“智者”这个词最初是指有一定知识或某方面能力者,受人尊重,那么到了公元5世纪末期,“智者”这个词就是贬义的、令人讨厌的了,指那些不择手段地坚持或反驳任何命题而不顾客观上真假的人。柏拉图曾把他们称为“批发和零售灵魂粮食的人”。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的论辩揭示为“虚假或虚构的谬误”。

尤其是青年智者派,他们把老年智者派那种“使人在言语上有力”的艺术,变成了一种为争辩而争辩的技术,而且不择手段地玩弄诡辩术。

智者派是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波斯战争之后,雅典的工商业阶层和手工业阶层取代了占有土地的贵族。政治生活上的影响力,不再取决于人们出身的贵贱,而往往取决于在辩论大会或法庭上的成功。在这种场合,在内容或形式上别出心裁的一次发言,就能决定提案、候选人的命运或裁判的结果。

智者派来自四面八方,但大都集中在雅典,因为这里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在他们身边总是聚集着一些激情的青年。他们的“雄辩术”适合雅典的社会需要。那时没有实验,也不注重实践,只有靠语言争辩来判定是非。智者派把雄辩术称为“科学之王”。高尔吉亚甚至说,雄辩术是“任何城市里人们本身的自由和对他人统治的最大利益与原因”,因为言语能够说服法庭上的法官、议会的议员、会员以及一切集会上的所有人。

实际上,说服仅仅意味着让人信服。只要听众相信了你说的话,给你鼓掌、喝彩,那么说服就算大功告成了。至于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符合逻辑规律和规则,那是无关紧要的。说服不仅可以采用名副其实的证明方法,也可玩弄诡辩伎俩,甚至采用影响人的意识的其他手段,如影响人的情感或幻想,利用权势或利害关系,等等。智者甚至把演讲术和咒语、梦呓相提并论。

智者的诡辩常常利用语词的多义性,提出虚假的前提;或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在关联上东拉西扯。下面是柏拉图在《欧谛德谟篇》和亚里士多德在《论智者的驳辩》中所列举的智者诡辩的例子:

(1)欧谛德谟说道:“因为你在学习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你是个无知的人,所以你才学习。”

少年同意他的这一说法。

“克里尼亚(少年),这就是说,在学习的是无知识的人,而不是你所想象的有智慧的人。”

欧谛德谟说到这里,所有跟随着他和狄奥尼修多尔的人,像指挥下的合唱团似的哄然大笑起来。当这位少年还没有松一口气的时候,狄奥尼修多尔便插进来说:“克里尼亚,当教师叫你背诵些什么的时候,你说,哪些学生学会他所教的东西?是那些有智慧的人还是那些无知的人?”

“是那些有智慧的人。”克里尼亚顺口答道。

“这样说来,那就是有智慧的人在学习,而不是无知识的人在学习。可是你刚才并没有很好地回答欧谛德谟的问题。”

接着,欧谛德谟又使克里尼亚相信在学习的就是有知识的人,因为学习背诵的是识字的人而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求知就是要获得尚未具有的知识,而尚未具有知识的人就是无知的人。

这样一来,在学习的人既是无知的人,又是有知识的人。亚里士多德把这种论辩列入他所说的“同音异义”的谬误,认为这类谬误是智者派的一种以语言表达为基础的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学习”这个词在欧谛德谟的论辩中,语义双关,既指获得新知又指理解或认识。

(2)狄奥尼修多尔和克季西普的对话,他先说克季西普家的公狗是它儿女的父亲,然后他问克季西普:“那么,那头公狗不是你的吗?”

“当然,它是我的。”

“既然它是你的,而且是父亲,那么你的父亲就是公狗,而你就是那些公狗的小狗的兄弟。”

这里,“公狗”所具有的两个宾词——“父亲”和“你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是表示跟对象有关系而不表示有实质关系,两者不能互为宾词。如果其中有一个宾词与对象之间有实质联系(即作为种或类),那么,另一个宾词尽管仅仅表示有联系,也可作为宾词的宾词而同第一个宾词联结起来。例如,如果“公狗”的一个宾词是“动物”,那么就可以作这样的推论:

这头公狗是你的;

这头公狗是动物;

所以,这头公狗是你的动物。

大约在同一历史时期,古印度也盛行论辩术。在许多集会上,辩论比赛是很受欢迎的。如果有人上台来宣传至今闻所未闻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拒绝,演讲者也不会不经审判就受到迫害。相反,只要持这些观点的演讲者,能驳倒对手或旧思想,人们就乐于接受,给予喝彩。辩论比赛往往有固定的比赛场地,每每比赛都先选出裁判员;国王、大臣和民众都积极参加,并不加干涉。如果参加辩论的只是两个人,那么失败者通常会投河或跳崖自杀,也有的皈依胜利者的信仰,做胜利者的奴隶。假如失败者有大量的财富,通常他的财产要赠送给驳倒他的人,哪怕胜利者是穿着破衣烂衫的穷人。据说我国的大和尚玄奘在“西天取经”时,印度仍留有论辩大会的习俗,他因为在辩论大会中取胜而受到尊崇。这对当时的印度人是巨大的诱感,有时整个寺院都投入争辩。不管多么有名的寺院,只要在争论中失败,就会突然消失。

很显然,在这种以“说服”或“制服”为目的的争辩中,诡辩术就是常用的武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