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控股改换门庭 金融业务占比超八成

时代周报记者:曾令俊

泛海控股(000046.SZ)行业分类正式变更为金融业。

1月13日晚,泛海控股公告称,证监会核准,泛海控股的行业分类由房地产业门类更新为金融业门类,行业大类为其他金融业。泛海控股表示,这是由单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转型为“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综合性上市公司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对泛海控股的估值会有影响,部分行业指数也要调整,还会影响到相应的基金配置的仓位比例。”1月15日,广州某私募投资总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个调整对它的估值未必一定是利好,要看地产和金融的估值差异,还有基金公司对这两个行业的配置规模比例标准。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最近两天在大盘整体走弱的情况下,泛海控股股价企稳,14日甚至涨停。1月15日,泛海控股股价收平,报5.04元。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经过这些年的调整,泛海控股“去地产化”转型效果初见成效,金融收入占比超过八成。与此相对应的是,房地产板块在其营收中占比持续降低,从2016年的75.17%、2017年的48.92%、降至2018年的39.13%,到了2019年三季度仅占比18.83%。

1月15日,泛海控股相关负责人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对此不予置评。

业务涉及保险证券信托期货

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证监会公告〔2012〕31号)要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组织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专家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进行了划分和确认。

根据该指引,当上市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行业。

近年来,泛海控股的房地产板块占比下降,金融业务占比不断提升,2018年末已达到59.63%。

2019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营业总收入82.97亿元,其中:金融业务营业收入67.17亿元,占比80.97%;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15.62亿元,占比18.83%;其他业务营业收入0.17亿元,占比0.20%。

“泛海一开始做金融业务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走反哺地产的老路,但后来证明是真实的转型,去地产化,这在地产公司里面并不多见。”1月13日,某不便具名的地产观察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1月15日,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夏风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房地产公司多元化经营是一股潮流,其中泛海控股布局较早,成果初现。金融业务占据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所以门类变更是顺理成章之举。

“从表面上看,行业门类变更对其经营没有什么影响。”夏风光分析称。

泛海控股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亚太财险(51%)、民生信托(93.42%)、通海证券(香港)(100%)、民生证券(87.645%)等多家持牌金融机构的股权,涉及保险、券商、信托、期货等多个领域。

可见,泛海控股对金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都比较高,存在较大的引战空间。

“公司非常重视金融子公司引战工作,与市场投资者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深入洽谈。我们希望推动该事项在明年上半年实现落地。”2019年12月6日,在接待机构投资者现场调研时,泛海控股相关高管表示。

泛海控股公布了亚太财险、民生信托过去一年的未经审核财务信息。根据公告,亚太财险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3.93亿元,净利润4268.55万元;民生信托实现营业收入23.21亿元,净利润9.05亿元。

从股权上看,泛海控股的控股股东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8.49%,实际控制人是“泛海系”掌门人卢志强。

去地产化初见成效

早在2014年,泛海控股就坚定了转型步伐,开始由房地产公司转型成为涵盖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等业务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

泛海控股的思路是一边压缩房地产业务,另一边持续布局金融领域,拓宽业务范围。

此后,泛海在金融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斥资20亿元发起设立亚太财险;斥资41亿元投资民金所、泛海融资担保、泛海基金、泛海资管等四家公司。

2015年5月,泛海控股表决通过新一任董事会,新增选的9名新晋董事均来自于非地产领域,有着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履历的高管进驻泛海控股董事会。

2019年初,泛海控股还将旗下北京泛海国际项目1号地块及上海董家渡项目3个黄金地块项目,以148.87亿元的交易金额出让给融创中国(01918.HK)。

但转型也伴随着阵痛。2017年至2018年,泛海控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1.59%、-26.50%,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7%、-67.81%。

但如今,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泛海控股“去地产化”转型效果初见成效,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主要营收来源,占比超过八成。

夏风光对时代周报记者进一步解读称,“从深层次说,估值必然会逐步反映其基本面。如未来泛海的房地产业务在主营中持续边缘化,金融业务成为核心,其估值自然会向金融行业靠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