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破题的背后

城市边界一直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话题。

当上述话题遇到不断加速的区域一体化,那个界定城市的城墙或界碑将变得淡化而模糊。

最新的案例是:1月14日,山东省正式对外发布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提出,(山东计划)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胶东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

这意味着,在中国乃至全球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前,山东再次发力于此。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在此之前,正如“济南一小时经济圈”一样,胶东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喊了多年。

但正如离济南1小时的淄博常常“望圈兴叹”一样,说了多年的后者也一直进展不大。

如今,随着上述意见的发布,胶东五市一体化新进展再次传来。

记者查阅上述文件后发现,尽管《意见》分别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治理、公共服务以及机制保障等6大方面给出了明确表述,但仔细研读后发现,这一文件的亮点并不太多,其中,关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说法,在此前已经说了多次。

尽管这期间,不排除经济放缓下,基建思路背后的潜在商机,但基建毕竟仅为区域协同、产业融合的第一步。

我们注意到,在产业布局上,上述《意见》明确表示:青岛为龙头,胶东五市错位协同发展。

但在青烟城市竞速一直十分火爆的历史背景下;在山东强调“济青烟三核”,尤其是山东自贸区三大片区划定且渐次推进的当前,这一说法到底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东西,我们不得而知。

尽管近年来,相对于烟台而言,身为计划单列市的青岛一直奋力向前,但问题是,对此,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区域发展均能与青岛相拼一二的烟台,真的服吗?

城市互信存疑的同时,政策的落实也并非朝夕。这两点在山东乃至中国过去诸多区域一体化案例中被反复论证。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区域一体化已为大势所趋,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等概念如火如荼的当前。

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在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新格局的同时,也对区域增长溢出、社会公平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利用将产生根本性的积极影响,进而增强整体竞争力,应对全球激烈竞争。

对此,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新结构经济学学院院长林毅夫更是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阶段。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集群不再是一个县、一个市(省),而是需要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

他说,一个国家发展的产业要在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产业要在国内形成产业集群。而这个产业集群的地区规模则取决于发展程度和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大至长三角一体化,还是前述的胶东经济圈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在这个更大范围的产业集聚下,各个地区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可以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经济会越具有竞争力。同时,投资的回报率会越高,储蓄和投资的意愿也会越高。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也会越快。

但问题是在现阶段的中国,这样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否能完全映射,需要时间考证。

这期间,除做好基建等问题外,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好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多方利益协调好了,才能让各区域在写作发展中获得红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利益协调好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当前,再次上阵的我们方能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沿着产城融合的路径前行,进而共生一体化。

来源:齐鲁壹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