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农业不对决

当地时间1月1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宣告着中美持续两年的贸易战暂告一段落,这份协议奠定了两国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维护了双方巨大的共同利益,预示着两国向建立持续协商机制的方向迈进。

协议中提出了中方将扩大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工业制成品等进口,未来两年的进口规模,要在2017年基数上至少增加2000亿美元。而对农产品进口是否会对我国农业造成冲击,在这背后中美农业又存在多少差异

一、中美贸易协议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是基于双方国内国民实际需求和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下执行,包含了知识产权、金融、农业等多个领域,美方降低了中国1200亿商品7.5%的关税,并承诺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的关税。协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达成了共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盗版、侵权、假冒产品、边境执法等方面。

2、中美在技术转让上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制度,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按照市场原则自愿进行。

3、中美农业加强贸易合作,中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范,完善部分谷物的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双方将扩大肉类、果蔬等产品的进口规模

4、中美双方互相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中国将在基金、保险、证券、期货等领域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美国同样做出了多条相关承诺。

5、中美在汇率上达成平等共识,双方将遵循国际货币组织的框架下协定约束,避免操纵汇率获得不当竞争优势。签约前两天,美国取消了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认定。

6、中方扩大对美的进口,未来两年的进口额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2000亿美金。

7、双方议定了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为中美两国解决贸易纠纷增加了一种新渠道。

二、中美农业

在农业上,中美的生产方式和规模分布都有较大差异。美国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都很高,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也有一些集体合作或农场生产的经营方式,大体符合亚洲普遍的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成本是美国的1.8倍,目前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场较少,经营效果也有各种差异。而美国的农业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且农场数量在下降,规模在扩大,目前美国的农场大约有220万个,每个农场的土地规模为2400亩左右,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下降到2%以内,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在基础服务上,中国的农业院校有132个,多于美国的128个,但农技推广、农业与科研的结合也较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少,培训推广力度较弱。而美国有3300多个私人农业合作推广站,1200家农业领域的私人科研机构,近万家农业服务公司,有许多受高等教育的职业经营者。所以我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农业现代化还需进一步努力。

三、农业互补性

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双方本身即存在着巨大的合作需求。中美两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同,美国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优势突出,我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大豆、畜产品、谷物,而美国从中国进口水产品、蔬菜、水果等。

在贸易冲突严重时,美国农场主的压力同样很大,美国大豆协会甚至想把大豆低价卖到巴西,然后在巴西转口把大豆卖给中国,从中赚取差价。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表示,中美两国农业互补性很强,是天然的农业合作伙伴,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口有利于满足我国消费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同时,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农业和能源领域的需求均源于中方的内需,这并非妥协,体现的是真实的供需需求,同时也兼顾了美方想要减少逆差的需要,中国多买,美国多卖,对双方都有利。现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都采取轮耕制度,中国的土地也需要轮耕。对于主粮,即麦、稻谷、玉米,这三种粮食必须保证自给自足,而用来做饲料和榨油的大豆、高粱则可以扩大进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