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专政,为何明朝还是出现王振、魏忠贤这样宦官

历史上我们对于宦官的评价大多趋于负面,在历史影视剧中,常常把宦官刻画成异类,比如在《新龙门客栈》当中,宦官说话总是阴阳怪气的,而且他们聚在一起不是残害忠良,就是贪赃枉法。我们需要抛开道德的角度,重新审视下明朝的这些宦官。宦官是除了文官和武将之外,是第三种国家的治理方式,他们担负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项的职能。

明朝的宦官和士大夫不同,他们没有儒家道德规范,经常能够跳出传统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们暗含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是离工业革命最近的一批人。

宦官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宦官经常被儒家士大夫刻意夸大,其实宦官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十常侍,他们是东汉末年位高权重的宦官,即使如此,他们的权力范围也仅限于皇宫之内,因此他们假传太后的旨意,把何进骗进宫内,才得以动手。

到了明朝,宦官的活动范围非常大,他们担负起了明朝的各项职能,比如郑和下西洋,他既是一个宦官,同时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外交家,他的职责是替朱棣搭建好明朝的朝贡体系。

其实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明令禁止宦官干政,甚至为此还立了一个牌子,但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宦官在他造反的路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当时朱棣的帐下,有好几位能干的宦官,他们在战争期间从事情报工作,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利用这些宦官做内应,了解到南京防务空虚,因此做出了孤军南下的决定。

这些文人士大夫,受到儒家忠君的影响,不大可能愿意做内应,而宦官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朱棣继位之后,也对这些南京的文人士大夫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宦官成为他依靠的势力集团之一。

朱棣利用这些宦官实现自己的集权统治,对那些不服官员,采取了血腥的屠杀,同时派遣自己心腹宦官去监督军营。朱棣从京城里挑选14万精兵,组成了一支精英部队,同时派遣自己信任的宦官来统领。从此之后宦官监军逐渐成为一项正式制度,成为明朝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到了明孝宗朱佑樘执政时期,兵部尚书马文升,需要看掌印太监李荣的眼色行事。有一次马文升想要邀请李荣一起检阅部队,但是这天李荣心情不好,于是拒绝了马文升,让马文升非常尴尬。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司礼太监,实际上是最高的军事决策机构。

除了利用宦官监军,朱棣还发明了一个特务机构-东厂,专门负责监视文武百官,以及百姓,同时还负责监视锦衣卫。锦衣卫是朱元璋时期设置的,也是一个特务机构,朱元璋常常利用锦衣卫来监视身边的大臣。但是到了朱棣这里,宦官才是自己所信任之人。

今天北京的东安门附近,大堂的入口处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字:“朝廷心腹”,大堂上还供奉着南宋名将岳飞。这些都特别能反映东厂的本质:充当皇帝的心腹,对皇帝个人效忠。明朝末年的魏忠贤就是东厂的首领,他利用东厂对士大夫进行政治迫害,同时他利用东厂控制军队,也控制住了文武百官。

对于皇帝来说,宦官是自己最忠诚的奴仆,除了管理政治、军事等要务以外,还要替皇室打理皇庄,这些皇庄面积很大,除了皇帝田产,还有各皇子以及藩王的田产等。这些皇庄不用缴纳土地税负,而且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都是宦官的功劳。

除了监管田产,这些宦官还监管矿产,尤其是那些金矿、银矿,宦官所开的这些矿,收入都落入皇家手中。万历朝,一个叫陈增的宦官,在山东开矿的时候,时常占用民田,百姓对他怨声载道,但是碍于皇家矿场,地方官员也无可奈何。

明代宦官在军事上担任监军,在政治上担任特务,在经济上担任职业经理人,成为除了文官和武将之外的第三个治理集团。但是这个势力集团经常会和士大夫集团发生冲突,虽然他们人数少,但是由于代表的是皇家的权力,权势非常大,士大夫受到忠君的影响,不能责难皇帝,因此宦官就受到道德的指责。

皇帝的代理人

宦官是皇帝的代理人,他们不会受到政治派别的影响,做事也只看效果,而士大夫所代表的是地方利益,而且还受到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时常和宦官们相冲突。

在明孝宗时期,黄河发生了水患,朱佑樘先是派工部侍郎陈政前去治理,结果陈政还没有完成任务,就死在任上,后来皇帝又派了刘大夏前去治理。刘大夏的正直是出了名的,曾经担心朱佑樘再次下西洋,劳民伤财,把郑和的航海图给藏了起来。

可是正直的官员来到地方却四处碰壁,因为他政治影响力有限,各地方官员很难协调,后来皇帝又派宦官李兴前去帮忙。当他来到抗洪前线之后,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不但从皇帝那里要来了2万两的救济银,同时还协调各地方官投入12万人的劳工,征调了河南、山东的粮食用于赈灾,在李兴的协调下,这场洪灾很快就解决了。

如果正常的国家事务,这些士大夫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有条不紊地去执行,但是遇到像黄河决堤这类突发事件的时候,士大夫就不好使了,还是需要宦官来帮忙。宦官代表的是皇帝,他们也只对皇帝个人负责,可以打破各部门利益的壁垒。

这些士大夫内部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尤其是那些地方官,他们兼顾的利益更多。所以遇上这种紧急事务,皇帝总喜欢派宦官去解决问题。宦官来到地方之后,即使地方发生冲突,也不会让皇帝背锅,肯定都会拿宦官泄愤。

比如土木堡之变之后,这些士大夫一边倒丑化宦官王振,其实英宗本人的意志决定了政局的走向,但是朝臣不可能批评皇帝,于是所有的锅都让王振来背,夸大王振对英宗的控制,夸大王振对政局的破坏力等。发展到后来,王振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借王振来打击宦官,把他树立成反面的宦官典型。

明代宦官和士大夫的冲突,本质上是源于双方做事逻辑上的差异,宦官代表的是皇帝,而士大夫代表的是部门利益,以及地方利益。而且宦官和士大夫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士大夫经常背负儒家的道德伦理,用道德尺度来衡量万物。而宦官做事的方式就比较简单直接,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造成了理念上的冲突。

宦官的进步性

在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当中,如果你没有优先顺序的排列,而是被各种事物牵扯,那么整体上,你这个人会处在“布朗运动”的状态,也就是无序的生活状态,时常忘记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宦官做事情不会顾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身前身后之名,他们只会考虑实际效果,还有是否会利己。在儒家道德规范里,利己主义是常受到批判的行为,可是在实际行为当中,却又时常割裂的。比如万历朝每逢除夕的时候,前来给兵马司送礼的官员把道路都给堵塞了,明朝中晚期,更是贪污横行。

利己主义是人的天性,一切的社会财富就是在利己主义下创造出来的。我们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宦官,是最接近第一性原理的一批人,站在对立面的儒家士大夫们,由于其复杂的利益纠葛,常常是历史阻碍者的角色。

儒家的道德,本质上是农业社会的行为规范,其中的很多清规戒律,都与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比如儒家鼓励节俭,反对浪费,这是因为农业社会生产率很低,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又很高,总得存点余粮,防范灾年吧?再比如儒家提倡孝道,注重家庭,这是因为农业社会是定居社会,一个大家族长期住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那当然看重亲情。

但是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是固有的农业社会思维,往往起到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朝和宋朝不同,几乎完全依靠农业税,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81%,相比于宋朝只占19%,而且税负比例也是各朝最低的,这样的财政收入,如何应对国家建设以及突发情况的发生呢?

工业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家庭关系,让农村里的青壮年进城打工,成为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骨肉亲情在这个时候只能降为次要了。工业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财富,但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么残酷。

明代的士大夫当然不可能理解,比如刘大夏把郑和下西洋图藏起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思维,认为把闭关锁国不折腾就是好日子,殊不知整个世界正在因为大航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所奉行的儒家道德,无形中成为工业化的阻碍。而宦官做事没有道德包袱,只知道自私自利,反而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明代宦官和儒家士大夫之间的冲突,已经孕育着现代文明的曙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