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生:60年后,日美安保条约何去何从

1960年1月19日,日本首相岸信介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通过该条约,日美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到今天,该条约已经延续了整整60年,也成为美日关系的核心与基础。

1960年1月19日,日本首相岸信介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通过该条约,日美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到今天,该条约已经延续了整整60年,也成为美日关系的核心与基础。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有着浓厚的冷战背景,条约针对和防范的对象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集团。在当时的美国和日本看来,同属共产主义集团的中国是他们在东亚针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与美日的关系由原来的敌对国家开始转向友好国家关系和部分合作的国家关系。此时,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入侵阿富汗和里根政府对苏联采取进攻型战略,美国政府开始推动美日军事同盟与中国进行合作,中日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美国也开始把包括黑鹰直升飞机在内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卖给中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衰退成为综合国力上的二流国家,北约、美国和日本最强大的敌人已经不复存在,美日同盟一时之间失去了针对的目标,进入了所谓美日同盟的漂流期。而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美国和日本日益感到中国作为新威胁的存在。1996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日本,两国发表了《日美安保联合宣言》,重新确认了“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基本框架和存在价值,实质上把美日安保同盟的方向,开始由原来的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逐渐转向中国。但同时,他们仍然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希望在接触与合作当中,促进中国的转变。这一时期,对中国而言,由于美日同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复活,从亚太军事力量平衡的角度讲美日同盟也不完全是消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全方位崛起,日美安保同盟又出现了新的转变,即更加明确的把中国当做最主要的防范和遏制对象。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鼓励日本拥有更先进的军事装备,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便用来自卫和对付中国,减轻美国的军事负担。所谓特朗普说要退出美日军事同盟,实际上仅仅是对日本进行政治施压的手段,以便让日本分担美国的压力,必要的时候替美国出手,用武力和军事进攻美国的敌人,而不可能真正退出。因此,在美国压力之下,未来日本的军事力量可能还会有一定程度增长,在军事战略方面也会做出进一步调整,以适应美国安全和世界军事战略需求。

战后几十年日本一直奉行和平主义发展路线,希望未来日美军事同盟能多发挥和平作用,多彰显正能量,而不是促进本地区的军备竞赛。(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