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文”的教育对中国人来说是大事

11月4日,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启动仪式上,曹文轩、陈晓明、李敬泽、白烨、穆涛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青少年文学文化素养能力提升的观点,并且对公益计划的实施建言献策。华语君将陆续与大家分享各位专家的现场发言。

今天推送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老师的发言,李敬泽老师在发言中提到了文学文化教育不仅对青少年来讲至关重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需要不断的进行再教育。

——编者按

首先祝贺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正式启动。我看了一下这个计划的轮廓,有一个感觉,这个计划做好之后,还可以开展另一个计划,叫做“中老年文学文化公益教育计划”。

文学文化的教育,其实不仅对于青少年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年人乃至老年人来说,文学文化的教育也很重要,甚至需要再教育。

学文学肯定不是为了当作家。客观地说,尽管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我也不希望中国有几千万人都要当作家,那也很可怕。文学的价值、文学的意义,不仅仅是当作家或者当诗人。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个“文”从孔夫子那里开始就是一个君子、一个读书人、一个中国人,或者叫做社会人,我们在世界上行走所必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在西方传统里同样这个“文”也意味着基本的人文素养。我觉得这素养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重要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个人不怎么担心中国今后会不会有很多的好作家或者好诗人,肯定会有,肯定也不会少。但是相比之下,中国人能不能有“文”,我觉得这才是大事,才是根本的事。有文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无文的中国人又是什么样的,这才是大问题。我想现在开展这个计划就是为了让中国人、让未来的中国人有文,对这个世界有同情同理的感受力,同时有准确的自我表达能力,有和他人充分对话交流的能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用说我们的少年儿童,工作中看看我们写的材料,写的论文,网络上看看我们发表的意见,我常常一边看一边感叹,也许这个人已经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了,上了大学甚至修完博士了,但是可以说他基本上还是个无文的人,依然没有学会怎么说话、怎么写字,怎么准确恰当地表达。

这个准确的表达不是乱抒情比音量,而是准确地表达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同时你又怎么和对方很恰当有效地交流。怎么既表达了自己,又说服了别人。

所有这一切大家想一想,不用说孩子,在我们成年人中又有多少人算是合格了?我觉得很少,我也不算合格。所以从孩子抓起,从娃娃抓起,着眼未来,进行一个文学的和文化的公益教育计划,以这样一个大语文的视野,“文”的视野,展开人文的教育,我认为特别有必要。在此表示祝福,希望这个计划成功!

谢谢大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