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田下”街区到现在的万载古城 万载人的回忆何处安放?

“田下”街区,对于老一辈的万载人来说,是一段生活和过去,对于新一辈的万载人来说,可能是4A景区"万载古城",历经多年的开发和改造,这个在很多老万载人心中古旧的生活街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到达的旅游目的地。

多年在外的游子回乡,总是想要去寻找能够印证自己回忆的那部分,这其中,“田下”就是非常重要的之一,对于父母一辈来说,他们曾经在田下居住过,生活过,对于我们这一辈来说,田下,是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的地方,更是经常去玩耍的地方,正如我在2014年的一篇《【故乡】古韵犹存的江西省万载县田下古城区》文章中写道:

田下是原来老县城的中心,随着岁月的变迁,地位已经发生改变,如今,依然有很多居民居住在这里,200多年前的古建筑,虽然残破,却仍然发挥着住宅的作用,在赞叹古老建筑坚固的同时,也担心这些建筑的最后归宿,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地吞噬这些历史留下来的财富,让我们儿时的回忆无处安放,真心希望这片古建筑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如果能旅游开发,当然更好。

每一年回家,去“田下”转一转,拍一拍,成为了我的习惯,这一习惯,一直到“田下”拆迁改造才停滞,随着我们家在田下附近的老房子一并被拆,对于“田下”的追忆,中断了几年,每一次回到老家,也只能看到一大片正在或拆或建的杂乱工地。

这是一组我在2013年拍摄的“田下”的图片,如今看来,也快成老照片了,因为现在的“田下”已经完全不一样。

其实,“田下”之前也并不是默默无闻的,作为曾经的老县城核心区,始建于清朝中期的田下古城区(古建筑群)历经200多年的风雨,虽显得苍老陈旧,但依然雄风不减,古韵犹存,这也是我每一次探寻的所在,和小时候只是单纯的玩耍不一样的是,当你亲身触摸这些古建的时候,过去的历史风雨仿佛就历历在目。

2016年,当我带队西安旅游考察团回到家乡万载(文章链接:万载古城老祠堂惊艳西安旅游考察团 将打造最大赣派建筑群),参观万载古城的时候,“田下”已经大变样,古老的祠堂焕然一新,破败的石板路也整齐划一,多姓氏祠堂集中的赣派建筑让外地的朋友啧啧称奇,但这是曾经的“田下”街区么?是也不是。

2016年拍摄的“万载古城”

因为,“田下”街区的原住民已经被迁往别处,这里,已经不是他们以前日常生活的地方,而成为熙熙攘攘的游客们的闲逛之处。

任何旅游开发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扰,漂亮的景区建起来了,游客来了,原住民却没有了,这是旅游开发的必然结果,却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问题,尽管后来也有万载当地特色的民俗表演等上演,也只是表演而已。

2019年,万载古城终于正式面世,成为宜春文旅甚至是江西文旅对外宣传的典范之一,这一年,是万载古城的高光之年,上央视,成网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

2020年初,我拍摄的建成后的万载古城

作为一个万载人,看到曾经破败的田下街区,迎来万载古城这样的新生,无疑是高兴的,还有像老茶馆这样业态重新回归,也勾起了我们父母这一辈的回忆,对年轻一辈的万载人来说,又多了一个休闲打卡的地方。

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每年去“打卡”的万载人来说,田下,已经不是那个田下,万载古城,也只是万载古城,和全国其他已经开发的古城、古镇,其实区别不大,我也曾在《乡愁何处在:那些走过的古镇,拍过的古建筑》中说过:

儿时在南方小县城里生活的祠堂记忆,虽已远去,却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老建筑,老墙、老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如果城市和街区的改造,一定要用新的取代旧的,那么,意味着落后的“旧”,到底该如何安放,是不是一定要全部替代成为“新”,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问题,不仅仅只有万载的“田下”才有。

也正如我之前所说《江西万载县复兴田下古城 古建筑保护开发更应考虑原住民》:

一座城市,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除了开发之外,如何更好使原有住民得到安置,并且与将来的景区发展运营有机结合到一起,这是每一个城市运营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旅游开发运营商几乎不在考虑之列,他们考虑地是怎么尽快把房子卖出去,如何快速变现。有关部门更不会这样去深层次地考虑,因为这样的要求显然对他们太高了。

这让我想起去过很多次的婺源,村庄就是景区,村民就是旅游从业人员,同是江西的古村古镇,万载古城,要想不一样,或许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原创作者:我不是博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