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春节增加“新佐料”浓郁“年味儿”

豕去呈丰稔,鼠来报吉祥。农历庚子年春节,在时间不舍昼夜地流淌中日渐临近,一个葳蕤勃发、红红火火的新年,即将在14亿中华儿女的祝福中拉开大幕。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喜庆、最热烈的传统节日,充满庄重的仪式感。无论你置身何处,无论你所事何业,此时此刻,思念、牵挂之情都会油然而生,归乡、团聚之心都会怦然跳动,点燃乡愁爆发的引信。这是我们民族的集体约定,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具有难以抗拒的力量。

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的祖先在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之后的农闲时间设立这个节日,可谓是一个智慧的创造。人们趁着节气更迭的闲暇机会阖家团聚、交流沟通,凝心聚力、谋划未来,逐渐形成一整套过年习俗,让春节有了特别的“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儿个个乐淘淘”“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这些难以忘怀的歌谣,折射了吃、穿、戴在过年中的重要地位。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稀松平常的日子里就能享受到过去春节才能享受的美味、穿上春节才能穿上的新衣,物质生活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加之一些旧年俗比如繁文缛节、封建迷信的逐年式微,人们觉得年味儿淡了,就与此直接有关。

但是,春节毕竟是百节之首,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春节的底色不会消褪,反而寄寓美好、祈求幸福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新年俗应时而生、应运而长,由“新潮”变成“习惯”,由“习惯”变成“传统”,就像除夕春晚和网络春晚那样,成为新的年俗。

增加年味儿,就要匠心打造新年俗。除夕春晚和网络春晚之所以逐渐成为亿万观众的“刚需”,就因为高质量打造节目精品,烹制精美文化大餐,提炼升华现实生活,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给观众奉献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这就启示我们,应该多一些以情动人、以言醒人、以声夺人、以义昭人的活动,推出精神的“满汉全席”,把欢声笑语带给每位观众,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推进社会进步、助力经济发展。

增加年味儿,就要温情充盈春运路。春运是春节的打开方式,是春节的哨音和预演。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0亿人次。这么多人奔走在春运的路上,如果感受不到周到体贴的服务,就会为春节添堵。相反,回应人民的热切期盼,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让他们走得了、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满意,就能以贴心温暖春节。增设购票出口,免费接送农民工回家,及时发布道路信息,做好极端天气应对,等等,都能为春节浓郁韵味。

增加年味儿,就要充分爆燃精气神。春节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当下,精气神的振作更加迫切,否则就会浑浑噩噩、味觉退化。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联合印发的《关于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通知》中要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动员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下基层,开展惠民、为民、乐民的文化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生产适合城乡基层需求的特色文化文艺产品。做好这项工作,就能激发决胜小康的雄心、坚定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让精气神“嗨”起来,也能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文明进步的节日氛围,让年味儿越来越浓。

年与时进,节与时新。传统是昔日的习俗,习俗是未来的传统,关键是要让习俗具有广泛认可度、成为最大公约数,这样才会有生命力。这些年,看春晚、四下乡、集五福、云拜年、抢红包、全家游、网络购……葳蕤勃发,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契合了春节的根本内蕴,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引领新潮流、形成新风尚,凝结新精华、注入新动力,不断让新佐料增加年味儿,春节魅力不但不会减弱,还会以节日文化的独有推力增强民族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南方网雷钟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