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采购商,这样评价中国供应商

如果你从中国进行采购,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价格正在以每年大约10-25%的速度上涨。提高价格并非是中国厂商想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是因为他们的成本在快速上升。然而,这些厂商也正承受着来自其客户越来越大的价格压力。

在接下来的10年中,哪些企业将会幸存下来并进而赚取利润呢?答案是哪些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或者提高生产能力而提高运营效率的企业或者是哪些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的企业。

他们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在我看来有一下7方面的障碍需要他们克服。

1. 短视

目前,大多数出口商的目标是生存,或者如果公司如果能够赚到钱,公司老板更可能会去买辆新车(亦或给他的妻子再买一套房子)

另外,貌似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固有的内容也在使人们趋于短视,它严重妨碍了企业旨在提升组织效率的长期投资的持续进行。。

2. 无视工艺

他们为何从事商业呢?当然是为了钱。只有极少数的制造厂家会专心于研发新的工艺、设计或者生产完美的产品。

当你向工厂的技术人员阐述产品外观的重要性时他们虽然礼貌的点头认同而实际上却并不在意,这是多么令人沮丧。他们想要知道的只是如何能够近最少的努力而不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

3. 专注于“生产产品”

进入一家工厂车间,你会看到所有人都在尽力把产品弄出车间。95%的情况是车间里非常混乱。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会因为注意的产品质量缺陷而停止生产,因为他们是按产量获得报酬的。如果这样的态度一直存在那么产品质量也无从谈起。

4. 不关心员工

10年前,中国的劳动人口看上去是无限的。没有技术专长的员工被随意解聘。对失去工作的恐惧是一项有效地激励措施(要么遵守规定要么离开)。

问题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跟不上形势转变的速度。现在培训和留住员工应该成为企业的首要目标之一。

5. 各自为战

厂商在一个地方设计产品模型然后到另一个地方安装原型组织生产(或者转包给其他公司生产)这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设计、工艺和生产却应该密切配合。

另一个问题是年轻而又激情的销售人员为了获得新的订单而答应客户的所有要求,最终(因产品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而另)客户失望,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供应商。

6. 不注重成本分析

了解产品的成本构成对于降低成本是很重要的。然而中国企业不仅不利用会计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而且他们通常通过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来进行避税。

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无效的工作(比如重复工作、要素的重新分配、折扣、客户流失等)增加了他们的成本。那么为何要如此努力呢?

7.无心变革

大多数工厂老板复制了其他厂商(通常是他的前雇主)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挣钱的途径无非是保持增长同时降低成本,偶尔发展一些新的客户。

他们通常对通过实验或者采购软硬件来改善组织效率不感兴趣。如果有什么原因是我对中国的制造业感到悲观的话,它就是对新技术、工艺的无视。

我猜想我所列出的7宗罪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他们始于何处呢?或者是对于已有成功案例的模仿亦或源于新企业采用心管理方式失败的教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