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条梳理效应”或者“受益不知觉效应”

“法条梳理效应”或者

“受益不知觉效应”

编辑: 路芳菲

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中,或者在通常的话语表达中,有一种常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或话语表达工具,也即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某种现象,称为某某效应。比如,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管理学上的蘑菇效应,社会学中的破窗效应等等。这是一种概约性、概括性的表达方式或表达工具,具有表达简捷方便,便于理解和记忆,提高表达效率和沟通效果的功能及作用。

笔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观察到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或认知现象,即笔者所称的“受益不知觉效应”或者“法条梳理效应”。系本人在经历以下三种具体场景后,概括和归纳出来的心理与认知现象。

第一场景:老师他讲到的题目,我都会做;而我不会做的,他都没有讲到。

这是笔者在观察他人交流对话时,感受到的“受益不知觉”现象,也是本人首次感知”受益不知觉“现象。

话说,在若干年以前,我在某法律职业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有一次给学员上考前辅导课,在考试过后与学员们的讨论交流中,听到一位没有参加辅导课的学员,对一位参加过辅导培训且考试成绩较为理想的学员,表达羡慕与赞赏之意;而这位参加过辅导培训的学员,则连忙解释说:老师他讲的题目,我都做得起;而我做不起的题目,老师都没有讲到。

当时,我立即意识到,这位学员是在刻意隐匿某些东西和突出某些东西。事情的真相还有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他做得起的题目,那是因为我在辅导课上讲过了;他做不起的题目,那是因为我在辅导课上没有讲过。

显而易见,笔者我这种思维方法论,是受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影响。

第二场景:现代中医,受益于恽铁樵“脏腑虚化论”的不可证伪性而不自知。

这是笔者在写作一篇科普文章过程中,再次意识到”受益不知觉“现象的存在。它涉及现代中医的历史变迁问题。

话说,一百年前的中医,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此前的中医,对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描述,都是有具体所指的。其实,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开始,一直到一百以前,脏腑及经络等都是实指。正因如此,中医会不断遭受与实际解剖不一致带来的质疑。其实,这种情况是人类认知发展的正常情况,也是中医要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必由之路。

1929年,曾留学日本的学者余云岫为首,向当局提出《废止中医案》。这一次险些让中医翻船,当时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讨论了该提案。此事见诸报端后,遭到中医从业人员的强烈抗议,政府不得不取消此次废止中医的提案。在此过程中,一位惊为神人的文学青年恽铁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其运用哲学智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不仅成功地将中医的从这次灭顶之灾中拯救出来,而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中医的永续生存问题。其在《群经见智录》中指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要小看这句话,其实这就是著名的脏腑虚化论。以此为肇端和指引,此后中医将脏腑、经络等全部转为指向人体功能,而非解剖上的实指。中医的原有错误从此消失不见,现代科学再已找不到中医的任何破绽了。

现在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脏腑虚化论算不得什么,那是中医的特点与必然。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享受恽铁樵理论带给我们的方便而不自知的结果。在那个年代,脏腑虚化论的提出真是石破天惊,它颠覆了二、三千年来中医理论的基本遵循,是对中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再造。此前的中医,还讲求实相,多少有点实证和经验主义的影子,此后的中医则虚幻无比,成为完全不可证伪的玄学。

笔者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话语游戏,与法学方法论中的概念法学方法相类似。

第三场景:你所作的法律条文梳理,完全是条文的堆砌,毫无观点与论证。

这是小编在跟网友的互动中,观察到的”受益不知觉“现象。同时,也正是这次观察及感受,让我将三次观察到的现象及感受串联到一起,最终归纳出”受益不知觉效应“或者”法条梳理效应“。

话说,小编是两个原创文章公众号的号主,一个是理性科普号”糖樱思维“,一个是法律实务号”正洪观点“。因而,经常要推出实律实务文章,其中有一类是关于某项法律制度相关法律条文的梳理系列文章。比如,对一次性抚恤金、用工主体责任、交强险免责及追偿等问题的法条梳理文章。

通过对涉及这些问题的相关法条的梳理,基本可以呈现出立法制定这些制度规范的立法目、前世今生、分类体系、一般规则、特殊情形、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及适用要求。小编写这类文章,本意不是要拿别人看,而是对自己学习心得的归纳梳理以及记忆强化。因为,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有一次,在推送的《用工主体责任的法律依据及理解适用》一文下,有位网友留言道:分析得精辟、有道理,逻辑严谨、清晰。之后,有另一位网友,可能对此有一定针对性,其留言称:没有自己的分析结果,仅仅是对法条的堆砌,算不上好文章。

分析后一位网友的留言,可能就存在“受益不知觉”的问题。其应当大致认可该文提出的法条梳理及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其实。仅凭这种法条梳理及其逻辑关系,就完全可以解决用工主体责任制度法律适用的基础理念及相关问题。然而,该网友在认可和理解这种法条梳理及其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却认为该文并无其他有价值意义的内容。

如此情形,就属于“受益不知觉效应"。 由于这种“受益不知觉效应”产生于前述法条梳理场景,因而在这里又将其称为“法条梳理效应”。

对这种心理与认知现象,无论是称为“受益不知觉效应",还是称为“法条梳理效应”,其实就跟我们平时所谓“生在福中不知福”或者“踩在巨人的肩上不以为然”等说法,完全是一个意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