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秀华和她的诗?

在食指和余秀华的争论之前,并没有关注过她。因为本人一般不看现代诗,这并非什么别的原因,而是确实是看不懂。徐志摩、戴望舒的前辈大旗,也只觉得《再别康桥》挺好的,而《雨巷》实在是读不出特别的味道。

一个是才疏学浅,另一个自然是没在雨巷碰到过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种体会了。

后来的海子、北岛、食指因为时代的缘故读过一些,也觉得就是这样吧,到底还是自己水平太低,除了他们诗里面的隐藏着的思考,并不觉得语言有什么特异之处,当然,这是和两千年的诗词文化横着比较,以及和鲁迅先生实打实的匕首文字竖着比较。

新诗人就更没关注了。人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本就不会去关注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食指和余秀华的争论之后,关注到她的一些作品。也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他们之间的争论到底是为什么,发在对骂之后一年多,还是不可避免地被人认为是蹭热度,其实也不过是在回答朋友的提问罢了。

余秀华的才气是可见的,不用否认的。但是对其为人,因为没机会接触,也无从说起。有人说:“人如其文”,其实未必对。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她的作品,那我们只能就诗言诗。

首先确定一点,她当然是诗人。

诗人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称号。何况她是《诗刊》推出来的人物,最近这个刊物的主编获奖作品又掀起了大的波浪。烂诗也是诗,写烂诗的人也是诗人。相对来说,余秀华比这个拿大奖的诗人更“诗人”。

因为不管文字如何,我们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跳动的思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思想总比没思想乱吐口水好。

诗歌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向内,就是诗人关注自我,写个人的内心世界;向外,就是诗人关注社会,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的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向内的诗人的作品,如果契合了时代,反映了社会,也会成为有价值的作品。比如李清照,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爱国词人”。

不过大多数向内的诗人,只是写个人的小情感、小情怀而已,显得作品纤弱、卑微。像唐代的晚唐体、宋代的四灵诗派,都是向内到极致,没有内容的浮华空洞。

余秀华就是一个典型的向内的诗人。她的诗是典型的向内的诗,是用才情支撑起来的小情趣,甚至低俗情绪。这其中有她个人的原因,但是和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让她自己无法认清自己也有关系。放大一点说,社会风气的原因更大。

需求决定了市场,但市场是有风向引导的。

食指批判余秀华其实是批判将这种小情调作为诗歌主流来追捧的媒体和那一部分人,与余秀华个人倒是关系不大。

还是那句话,余秀华是有才的,她的作品是小情调中的佼佼者,也是诗坛百芳园中的一朵,但是并不适合成为诗的主流。

而背后的推手,和追随者其实心里未必不清楚这点。

大家凑个热闹罢了。

可能食指没有看到这一点,以为诗坛整体情怀开始堕落,所以急了。

其实诗坛现在也没什么大情怀可言,不过这并不是诗人的错。

老百姓心里还是清楚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