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2020选举“基本盘”与“同温层”

2020大选的硝烟正在渐渐散去。选后岛内政治版图新变化和新趋向,是近期台湾舆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各类新判断、新观点层出不穷。

我们认为,此次选举反映出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网络社交媒体构筑的“同温层”,首次和传统政治的“基本盘”概念一道,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蔡英文选前造势有很多年轻人参加(中评社 资料照)

一言以蔽之,蔡英文在泛绿基本盘之外通过“黑韩牌”和“亡_国_感”划出一个更加庞大的同温层,并且转化为高投票率与高得票率,而韩国瑜只不过在“韩粉”同温层之外守住了蓝营基本盘。

因此,蔡英文胜在同温层,韩国瑜也败在同温层。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台湾选举策略,就是蓝绿两党在守住各自基本盘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辩论或情绪动员,令中间选民的隐性蓝绿倾向或统独倾向激发出来,进而争取和影响中间选民的支持。 这是由过去20年台湾蓝绿两极格局决定的,也是由两岸关系、中美关系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故历次台湾大选,胜选一方无一不是在牢牢掌握本方基本盘的同时,通过执政成绩、政策理念或抓住民众求变心态,争取到大多数中间选民支持信任,进而赢得选举。 而这一策略从理论上看,有助于培养出温和理性、聚焦政策的良性政党竞争生态,因为中间选民普遍认为是理性、专业、务实的。

以2016大选为例,当时国民党因得罪军公教利益、换柱风波等问题导致基本盘溃不成军,而民进党虽然藉318运动反_中_民粹赢得青年支持,但仍然展现出理性务实的姿态争取中间选民。 例如蔡英文在选举前后涉及两岸关系言行均保持温和模糊的论调,选后吴钊燮立刻赴美定调“两岸关系并非民进党胜选主因”。 这充分说明在当时的情境下,民进党不得不展现出善意务实的姿态。

然而,这一切四年后都变了。 以蔡英文此次选后接受BBC访问为例,她就两岸关系放言“不再模糊”,甚至首次公开表述涉及“台_独”的主张。 按照传统政治逻辑想象,既然民进党已经胜选连任,更何况有817万张选票支持,蔡英文更倾向于在两岸议题上放松下来或放低姿态,以维持重启对话的可能性。 为何此次反而更加强硬呢?

这就和近年来台湾政治乃至整个西方选举社会兴起的“同温层效应”密切相关。 英国脱欧派通过网络构筑的同温层赢下公投,特朗普也靠推特同温层击败了希拉里。 就台湾而言,2018年“韩流”就是同温层效应发酵,当时只要对民进党没有强烈认同感的民众都进入了“韩流同温层”之中,造就了其不仅在高雄大胜,也外溢到各个县市。

但2020年风水轮流转,蔡英文藉香港牌和反“一国两制”大卖“芒果干”,将台湾年轻人全部网罗进一个“抗_中_同温层”。 反而是韩国瑜被锁进较小的“韩粉”同温层里,虽然通过传统造势催出基本盘,但难敌携庞大执政资源和外部力量支持的蔡英文。 据推算,“抗_中_同温层”中的台湾年轻人超过250万人,而这几乎就是此次选举蔡赢韩的差距。

因此,胜选后蔡英文根本不必不在乎中间选民,而是意在努力维持这个“抗_中_同温层”的规模和厚度,这样一来,她对BBC说出的强硬言论就不意外了。

由此可见,2020大选有别于历次选举,台湾选举政治产生了“典范转移”。我们认为,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同温层”和“基本盘”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基本盘需要靠长期持续的地方服务、派系经营、族群认同、人际关系等方式培养维系,并且在选前通过造势动员等方式凝聚和巩固。

而同温层主要靠当代网络社交媒体的精准点穴式影响,属于潜移默化的“制脑权”争夺,和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不在一个维度。 传统基本盘的组织动员手段已经全面落后于网络同温层的培育。

第二,同温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基本盘, 但传统意义上的基本盘则可能被一个个次级同温层分割,以至于把原来看似庞大的基本盘泡沫化。

与此同时,相较于传统基本盘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稳定规模,同温层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更强,但归根到底取决于同温层的操作者能否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 因此,未来选举政治很可能呈现出“唯创新者胜”和“得大数据者得天下”的趋势。

 第三,处于虚拟空间的同温层看似隐蔽,但能量巨大。

不过,同温层也是双刃剑,一方面“成也同温层,败也同温层”的案例今后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社会固有矛盾在网络同温层映射之后,反而会让社会对立和撕裂更加严重,甚至永无和解与团结之日。

综上所述,同温层政治的兴起固然是高科技驱动的进步成果,但是否导致社会文明倒退的反效果,还在未定之天。 就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而言,经过2020选举,同温层政治成为显学,也给两岸智库研究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