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17的故事:来自竞争对手的机型

载自 | 卢西Luft

作者 | 卢西

编者注:卢西是知乎航空板块著名答主,也在知乎开设航空专栏,本文系其时隔半年重新在其公众号卢西Luft(公号ID:gh_853c39fdf3a9)更新的系列作品之一。本系列从波音707开始,作者将为读者讲述关于波音7X7的那些故事。本文系授权转载,如有相关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可点原文链接)

我们都知道,波音在喷气民机时代的辉煌是从707开始的。

不过707商业成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竞争,同样来自美国的道格拉斯就有一款和707定位相似的四发亚音速喷气客机DC-8。

在DC-8的成功后,道格拉斯和波音成为美国喷气客机时代的两巨头。而两者在后续的飞机研发上,又开始有不同的想法。

在50年代,道格拉斯就考虑要做一款双发,更小,载客量低,航程也短的小飞机来满足航空公司短途航线的需求,和DC-8实现大小、长短搭配。

而道格拉斯推出的产品便是DC-9,其采用T字尾翼,尾置双发为当时先进的普惠JT8D涡扇发动机。

DC-8和DC-9项目让道格拉斯公司有了一定的资金压力,为了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障公司军机项目进度,道格拉斯在1967年与另一家美国飞机公司麦克唐纳合并,新公司名字非常没有创意: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也就是麦道。

上图为印有麦道logo的机库,前面摆放了麦道的军机产品,请对这个logo留有一点印象。

DC-9总产量达到了接近1000架,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相当的成功了。

80年代,麦道公司决定将DC-9二次开发,也就是改进版的MD-80系列,以及1989年再推出更新的改进版MD-90系列。

MD-80大获成功,总产量达到了一千多架。这款成功的飞机,还吸引了一个东方神秘国度的主意。(大家都知道是哪个国家)

为了引进技术,锻炼整个航空工业,1985年,中国上海引进了麦道MD-82,购买35架飞机的配件,在上海授权生产。并在1992年再签合同引进MD-90。

随着麦道项目入华,本就有“先天缺陷”的运10也被彻底放弃。生产线、工装拆的拆,给不少人留下了遗憾,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不过,麦道的经营也不顺利,DC-10和MD-11项目称不上成功,而在军机项目上也接连丢订单。

1996年,波音收购北美航空,1997年波音再与麦道合并,成了如今的 the big Boeing,而今日波音logo上的那个标志是麦道所留下不多的痕迹之一了。

在麦道并入波音集团后,上飞引进MD-80/90的项目有了很多负面的变化,中间和美国产生了巨量的扯皮推诿,就不细说了。而且国产麦道比进口贵,民航也不乐意买。

最终结果是花了几十亿,只生产了两架MD-90,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进入了艰难时期。

MD-90在国外市场也不受欢迎,但在90年末,波音认为MD-90还是很有前途的,要再次对其进行改进,这便是717项目了。

除了波音对其进行的一些诸如转化为电传飞控以外,这还是一个麦道(或者说道格拉斯)的底子。最终卖出了156架,并不是很成功,而这也是波音最小的喷气客机了,也是最不波音的,以及最不重要的机型了。

所以现在问起717,不少人还会好奇,真的有这个机型吗?

但这架飞机的故事还没完,2000年,中国要发展自己的支线飞机,02年立项,拿MD-80/90的底子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再开发,也就是今天的ARJ21。其由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共同制造。

ARJ21在2016年拿到了中国适航证,开始商业运营。距离它的始祖DC-9首飞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血缘关系,比如机头造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