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衣食住行的进化

食的进化

中国的进化,大约自三皇以来。其初所吃的东西,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见《礼记 · 礼运》);和水中的蚌蛤等类(见《韩非子 · 五蠹》)。后来进化了,渐渐的知道吃各种植物,这个唤做“疏食”。

[疏食二字古有两义:(一) 其初因菜类较谷类为粗疏,所以对于谷食,而称谷以外的植物为疏食;(二) 后来亦称粗的谷类为疏食,更后乃以疏食专指粗的谷类,而别造蔬字,以为菜食之名。此处的疏食二字,是依第一义指谷以外的植物的,谷以外的植物,后世的人,不用为主食品,古人则不然。《管子 · 八观篇》说:“万家以下,则就山泽;万家以上,则去山泽。”可见当时,靠疏食还能养活许多人口]

从疏食再进一步,就会谷食了,古书上说神农尝百草,因而发明了医学,这正是疏食时代的事。

衣的进化

衣服:最初所着的,是鸟兽的羽皮;或者把植物的叶子编起来,着在身上;这个唤做皮服和卉服(皮服、卉服的名词都见《书经 · 禹贡》)。后来发明了利用植物的纤维,才会用麻。相传黄帝的元妃嫘祖,是发明养蚕的。(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引《淮南蚕经》)从此以后,又会用丝做衣料了。裁制的方法:最初只是用一块皮,遮蔽下体的前面,这个就是所谓韨。连后面也遮蔽起来,就是所谓裳了。着在上身的唤做衣。有一种,把衣裳连在一块的,唤做“深衣”。有袴管的:短的唤做裈,长的唤做袴。除童子外,没有以短衣和袴为外服的。天子、诸侯、大夫、士等,朝服、祭服,都是衣裳分开的,平时则着深衣;庶人则径以深衣为礼服。深衣是用白布做成的,不染色。(古代服,是讲布的精粗的,不讲颜色,平民穿的衣裳,都是本色,所以称平民为白衣;就是贵族,在平时着的,也是白衣)戴在头上的,最尊重的唤做冕,次之是弁,通常所戴的是冠。这冠和带,是古人看得最重要的,所以中国人总自称为冠带之国。庶人亦用一块巾裹着头发。脚上穿的唤做袜,袜以外又有履。冬天是皮的,夏天是葛的。又有绑腿,唤做“行縢”,亦唤做“邪幅”。

韨,后来着在裳外,以为装饰。据郑玄说,是渔猎时代,只知道遮蔽下体前面时的衣服。

冕,上有木板,前面用线穿着珠玉垂下来,谓之旒。天子的冕有十二旒。诸侯以下,递减两旒,至三旒为止。两旁又有丝棉做的丸,垂到耳边谓之纩。这该是野蛮时代的装饰,流传下来的。

深衣的裳,分为六幅;裳的下端和上端,为三与二之比,所以无须打裥。其余的裳,都是不分幅而打裥无数,谓之“襞绩”。)

住的进化

居住,最初有两种:一种住在树上,唤做巢居;一种在地上掘一个窟窿,人住在里头,唤做穴居。进步些,能在地面做起一个土堆来,像现在的坟一般,则唤做“复”(见《诗经 · 绵》疏)。从巢居进化到会把树木砍伐下来,照自己的意思,搭成架子;从穴居进化到会版筑(先在两面立了木版,墙要筑到多少厚,木版的距离就是多少宽,把土填在版中间,然后筑坚他),在这架子的四面,筑起墙来;上面盖着茅或瓦,就成功所谓宫室了。宫室的发明,据《易经 · 系辞传》上说,是在黄帝、尧、舜的时候。这时候,还发明了棺椁,而且会“重门击柝,以御暴客”。

古以卑宫室为美谈

古筑城郭宫室,皆役人民为之,故以卑宫室为美谈,事土木为大戒。崇宏壮丽之建筑,历代未尝无之。然以中国之大言之,则其数甚微耳。又地处平原,多用土木而少石材。即用砖亦甚晚,故大建筑之留诒者甚少。《日知录》曰:“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致慨于“人情之苟且,十百于前代”。此等足觇生计之舒蹙,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中国文化史六讲》,写于1929至1930年间,见《吕思勉遗文集》下册,第138页)

行的进化

当人住在山林中的时候,是只有人走出来的小路的,这个古人唤做蹊径。这时候,遇见小的水,就径在水里走过去,唤做“徒涉”;大的水,就没有法子了。后来住到平地上,路宽广了,也平坦了,就可以利用牛马,于是又发明了车,而且也发明了船。这等进化,据说也在黄帝、尧、舜时候。

摘自张耕华编《吕思勉讲中国史》,中华书局2019年1月出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