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隔离日志:记录你和身边的人、环境对疫情的反应和变化

今年的春节和往年特别不同,很多人觉得没有什么过年的感觉,从起初只有一部分人提高了警觉,到后来人人都自愿“隔离”,随着越来越多信息的披露,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涌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不知所措,时而想暂时忘掉这回事或把注意力转移。

我们想邀请你写下这段时间,你的感受和反思。你和身边的人对信息获取的态度有没有细微的差异,如何处理你们对于一件事的分歧,你对身边的人、对社区和自己所处的地域的认知和想法有没有新的变化。

2020年1月27日傍晚,上海某小区开始禁止快递员和外卖员进入,用户需下楼取货。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虽然同处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有的人依然觉得和父母获得的信息之间有“时差”,好像他们获得的信息比年轻人“延迟”了,连戴不戴口罩都要花几天的时间才能说服。即便是平时无话不谈的伴侣,在这次事件过程中,依然有人会发现对方身上自己原本不了解的特质,或特殊的反应,例如,“他平时挺宅的,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老喜欢出去?”或者,“她平时老爱往外面跑,现在怎么家门都不愿意迈出一步,至于么?”

在各种好友群、家人群、兴趣群、家长群、工作群……之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否明显?而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天真让你感到一丝宽慰还是焦虑?

2020年1月28日,一家社区内颇受欢迎的餐饮店门口贴着告示,“因客流量减少暂停营业”。

2020年1月28日,超市里的人流依旧很多,人们戴起了口罩购物。

这些细微的差别和变化,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身边的事和远在其他地方的事是如何一点一点发生的。所以我们想邀请你,趁记忆和思考都比较新鲜的时候,把它们记下来。

如果你的身边有更特殊的人群,例如原本就要定期上医院打针、拿药、做检查的人,或生理、心理原本就比较敏感的人,而你正好处在照顾者的位置,这一段时间对你而言,可能更难,而别人大都不知道。你的分享可能会帮助他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应对相似的情况,或理解事情的整体影响。

我所在的社区里这一周来每天张贴的告示有增无减,增设了疫情防控岗、废弃口罩垃圾桶、返沪人员登记表,并开始接受口罩购买登记拿号,等着凭轮侯号去指定的药房购买。平时遇不到或没事不去找的居委干部,也从电话里交谈过了。她告诉我,“医学观察对象”不是疑似病例的患者,而是刚从外地返回的住户,劝导他们在家自我隔离。挂了电话我似乎放松了一点。你的社区有没有相似或不同的举措?

2020年1月28日,上海某药店门口,老医师劝排队购买口罩的顾客不要长时间聚集,确切的到货时间还不知道。

2020年1月29日,药店门口提示口罩已卖完,明天上午8点排队售卖,每人限购5只。

2020年1月31日,两位年轻人经过药店门口,他们没有戴口罩,而药店的口罩也已显示无货。

还有一些例行的事。家里谁买菜、倒垃圾、取快递和外卖(还吃外卖吗)?是派一个人外出还是轮流来?外出回家后真的如各类指南和建议写的那样,从脱下外套到洗手到消毒外衣有一整套流程,还是前两天大张旗鼓,到了临近复工的日子,紧张的情绪已经随着注意力的转移淡化了不少……

随着各城市拟定了各自最早的复工、复校时间,返城潮也将在这周和下周到来。你也许会注意到马路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日渐变多,行人也在变多,而救护车的声音是否在变少?

2020年1月31日,水果大卖场里的水果供应充足。曹伟嘉 图

2020年1月31日,几位居民手里拎着大袋装的宠物食品。

可能你刚好从老家回到工作和学习的城市,但出于对己、对人的负责,还要作为“医学观察对象”居家隔离7至14天。趁你还有一些空闲,不妨回想一下和长辈在一起时的情况,和自己独处或回到小家庭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

也可能你所在的城市被“封锁”,你不得不延长宅在家里的时间,或者你从不需要移动,一直都在原地。除了每天刷几个小时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消息,你或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趁机培养一个新的习惯?起床早课或睡前阅读,开始下厨,有规律地健身,眺望远处或仔细聆听周围的声音……隔离14天,距离一个新习惯的养成还差7天,加上居家办公一星期,新习惯就巩固了。

我还没有特别提到一线的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和受疫情影响的经营者、生产者,因为我想,他们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和疾病做斗争。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所看到、感受到和想到的,跟以上所有“日常”环境中的变化相比,可能都剧烈得多。如果你已经能够相隔一段距离回看整个过程,我们也邀请你写下来。

宅在家里,即使不是出于你的本意,也可以不是“关禁闭”,而是一次原地观察的机会。除了屏幕上的信息,也观照一下身边的人和事物的变化,保持觉知,可能也是一种预防的途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