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插上哲学的翅膀 ——读《哲学·科学·常识》

为科学插上哲学的翅膀 ——读《哲学·科学·常识》

好书推荐

霍金曾宣称:“哲学已死——哲学已跟不上现代科学的步伐,只有科学家才能成为人类求知的火炬手。”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哲学的渐次暗淡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世界以及适应这一世界的社会秩序的胜利?

“科学时代,哲学何为?”哲学思想对纷繁人世有何指导意义?科学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整体解释?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哲学·科学·常识》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探索与解答。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观照”,曾被学界誉为“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谓的人”。

《哲学·科学·常识》分上、下两篇。上篇又分理性与哲学、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近代科学的兴起三章,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从先民对世界的朴素感应,到希腊哲学的奠基性影响,再到哥白尼革命之后近代科学革命的图景。下篇分经验与实验、科学概念、数学化、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通过反思求取理解五章,以专题讨论的方式梳理和揭示了诸多困惑及问题,如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数学为什么是科学的硬核,物理学又是如何寻找不含杂质的实在的。最后一章则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也回应了作者开头提出的问题:“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科学世界与日常世界的分合”的成果。全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到莱布尼茨、牛顿,再到达朗贝尔、拉格朗日……通篇看似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实则匠心独运、苦心孤诣,这也正是作者厚积薄发、潜心积淀的智慧闪现与彰显。

全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并非一本艰深难懂的学术论著,而是以最简明鲜活的语言和精准的力道切入宏大深邃的话题。书中诸多观念、问题相互碰撞、缠绕和渗透,最后被阐明、澄清并采掘出本质的源泉。正如作者所说,该书既不是一个开端,更不是一个结论。它只是对困惑中的一些片段进行思考,多多少少按一个主题组织起来,这个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解释)的关系。

文章的结构、语言固然重要,倘若没有厚实思想作支撑,便似虚有其表的防护墙,不堪一击。正如陈嘉映在书中所说:“离开了学,离开了和科学的紧密联系,我们仍然可以在周末消闲版上把哲学进行到底,用随感和格言写写大众喜闻乐见的人生哲学。我们不再有帕斯卡那种‘随感录’,那种思想。”读懂弄通该书所蕴含的精髓要义,不但可以为我们破解罔殆、反省自身提供深谋远虑的意见,还能加深对大千世界的深刻感知和体悟。

“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的、关于起源、关于万物之本的科学。”本书指引我们以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何为科学,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科学的发展演进不是靠揣摩、假设和经验定律,“而常常是暴风骤雨的‘观念革命’,甚至是宇宙观的整体颠覆。”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为了认识科学的星斗,也是为了让我们走出人生的迷宫,最终到达“常识”的殿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哲学是求道、爱智之学,如果我们只能看见试图发现的事物与常识,只能望见视力范围之内的过去与将来,科学的翅膀将会逐渐萎缩或下垂。精神的力量不可低估和小觑,对于勇毅向上的求知者,研读其书意味着“从无到有”,能够填补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聆听、理解和觉醒,哪怕处于人生的极限状态,也会在心灵的界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