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英雄,但绝不当逃兵!”在这平凡的世界,我看见生活的勇士

过去十多天,各种有关疫情的消息和报道,牵动着我们的心。

从一开始的惊慌、疑虑、不安,到为了任何一点点正面的进展而欣喜、振奋、鼓舞,到为了那些困于病痛之中的人和他们的亲人伤心、揪心和牵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我们的社会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的能量——

那些不眠不休日夜奋战的建筑工人、工作到极限的前线医生和护士,冒着生命危险最早奔赴前线、顶着压力发出报道的记者们……他们都是以命换命、为我们抱薪取暖的人。

这一个个普通人被激发出来的朴素善意和执着勇气,构筑成真正的众志成城。

01.

“我不是英雄,但绝不当逃兵!”

她叫郭琴,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坚守战“疫”一线不幸被感染。痊愈出院后第二天,她重返战“疫”一线。

“因为我们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守土有责,救人是我们的使命。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更是我们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是不能退缩的。”她说。

下面是她的口述:

我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一名护士。今年已经是我在急诊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

在1月初的时候,发热的病人越来越多,是平时的两到三倍,那个时候加班比较多。我们急诊收治危重患者,暴露的风险比较大。

我是12号下夜班的时候,在家里面出现了37.8℃的体温。到了13号体温有上升,全身酸痛、头痛,就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当时有些紧张,因为这个疾病,大家还不知道它后期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但不会特别恐惧,因为我对自己身体的状况比较清楚。同事就跟我说:“不要害怕,有我们在!”他们非常鼓励我,然后给了我精心照料。

13号确诊的时候,我立刻进行了一个隔离治疗,以休息为主,也接受了一些抗病毒、抗菌药物的治疗。因为疾病还有一个14天的观察期,所以到家了以后,还是要进行自我隔离。

27号检测血液、核酸和CT的结果,都显示身体恢复正常,专家也看了,已经痊愈。所以,28号我可以立刻投入到工作当中。

我在休息期间也会关注科室的工作群,看大家每天发的一些内容,就知道大家工作非常辛苦,护士长48小时没有休息,都是一个连轴转的状态。

我住院的第二天,有一位同事当天忙了一晚上,听到她匆忙的脚步声,还有各种监护仪报警的声音。我当时没睡着,也不能去帮助她。

我是第一个被感染的医护工作者,也是一名党员,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任何时候都要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大家也有家庭,也有孩子,那个时候我就挺着急的,希望身体恢复了以后,就立刻投入到工作当中。

家里人肯定也会担心,但是他们不会直接跟我说,就委婉地告诉我:“你要对自己负责,想想你的孩子,还有你的爱人。”我就跟家人沟通:“你们要相信,我自己可以保护好自己,也要相信我们的团队。”

她说:

“所有的事情都让我坚信,

这场战役一定会取得成功!”

感谢她,

在最关键时刻,

选择坚守一线。

在最危险环境里,

全心全意为病人医治。

02.

“我也去不了‘前线’,就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月1日上午,匆匆吃过早饭,90后小伙儿刘昊霖又开着车出发了。 从大年初三开始,刘昊霖每天都会到大街小巷给需要的人分发口罩,截至1月31日,他已经免费送出近千个口罩。

“边跑、边买、边送”是刘昊霖这几天的状态。刘昊霖出生于1990年,家住昌平区回龙观,从大年初三开始,他便开着车全北京跑,“除了南城和西三环还没去,其他地方我基本都跑遍了。”

刘昊霖说,遇到药店或商店,他就会下车去买口罩,有时也会在外送平台订口罩,开车去自提,然后把买到的口罩送给路人、地铁里的工作人员、环卫工人。

第一天,刘昊霖买了630个口罩,自己留了2个,送出628个。“回龙观地区的环卫工人,我看到的基本都送了。有的环卫工人本身戴着口罩,但我想,送些给他们,他们也可以换得勤些。”

刘昊霖也会拿着口罩进到地铁站里,从车头走到车尾,看到没戴口罩的乘客和需要的乘务人员,就会把口罩发给他们。

在刘昊霖的带动下,他身边的朋友也行动起来了。“有朋友回老家过年,农村封路了,没法回京,他特意给我发了微信,说在北京的一家商户那里买了200只口罩,让我取后一起帮忙送出去。”

“这几天听了不少的‘谢谢’,但我觉得没什么‘谢谢’不‘谢谢’的,我觉得把这事情做了,我心里就特别舒服,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刘昊霖说。

他说:

“这事我会一直做,

直到口罩不再紧缺为止!”

感谢他,

疫情当前,

用付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他的举动温暖着我们的心,

也给了我们一份面对灾难的勇气。

03.

“人家能豁出命,咱不能做点贡献?”

1月31日上午,日照市东港公安分局西湖派出所户籍员王小丽正在值班。一位老人推门进入屋内。王小丽问:“你好,有什么事吗?”

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包,用力地放到她跟前的桌子上,说:“看留言。”随即,他转身快速离开。

打开纸包,里面是整整齐齐的一沓百元钞票,还有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油,我的一点心意。东港环卫。

这沓钱上的封条都还没拆掉,她清点后发现,共有一万两千元。

监控显示,从老人推门进来到他离开派出所,只有短短的17秒。透过监控,可以看到,老人大约60多岁,身穿羽绒服,头戴橘红色帽子,戴着口罩。

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扔下钱就走?为什么一下子捐了一万两千元?

派出所民警调取了室内和附近道路的监控,并到附近村子的检查点进行核实,最终确认了老人的身份。

他叫袁兆文,今年68岁,家住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袁家村。袁兆文在村里从事环卫、保洁工作,隶属于浙江鸿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

他说,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就成宿地睡不好觉,看到医务人员在疫情一线奋斗着,他反复地问自己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

1月31日,他从村里出来,到农村商业银行取了钱,然后便到了派出所。选择到派出所,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最安全的一个地方,肯定会把钱代捐过去。

为什么不留名?袁兆文说:“我觉得自己做的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上嘴一提。我只是用一滴水的恩情,来报答国家,只是为武汉人民献出一滴水的贡献。”

为什么把钱扔下就走了?袁兆文说:“怕民警追上来,把钱再塞给我,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说:

“我做的这一点,

只是为了不留遗憾,

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感谢袁大爷,

为防控疫情贡献了一份爱心。

感谢善意的流露,

让世界更温暖。

04.

“不忍心让父母独守除夕夜,但这个工程实在太重要了。”

2月2日,一座名为火神山的医院正式落成战疫魔增添了新的利器开辟出新的战场

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两千间接诊区病房楼ICU俱全……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半个北京“水立方”的“战地医院”,从开始设计到建成完工,历时10天。

2月2日,工人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1月24日,己亥年除夕,各类设备进场。

入夜,运输车司机吕俊和同事们一块围聚,端上盒饭,简陋地“团年”。他的“守岁”就是从凌晨3点后开车运土,累了,在车上眯个眼。

作为家中独子的吕俊,长这么大第一次不在家里过年,“不忍心让父母在家中独守除夕夜,但这个工程实在太重要了。

除夕夜,数百台挖掘机、推土机,上千名工人和吕俊一样,在机器轰鸣声中,迎来庚子年第一个清晨。

除夕当天,施工方累计平整全部场地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小。开挖土方15万立方米,足以填满57个标准游泳池。

“头一天去,工地还是一片沼泽,推土机进场都快陷进去了。第二天早上再看,土堆已经推平,沼泽被填实,完全看不出之前的模样了。”一位技术人员在朋友圈中感慨。

铺设碎石、压实基础、开挖基槽……按正常流程,工期节点按天算。在火神山,一切节点都得以小时,甚至以分钟计算。极限的工期要求,现场设计、施工、监理人员一齐守在现场,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边调整。

工地上,到处是车,到处是人。白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入夜,灯光如昼、焊花四闪……

每个工人、每台装备,就像一颗颗螺丝钉、一个个零部件,紧密扣在一起,驱动着这台巨型机器,迅速搭建起一座抗击疫情的“安全岛屿”。

2月2日,工人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他们说:

“没别的,就是豁出去,干!”

所谓“基建狂魔”,

其实不过是

一群善良勇敢的人穿上盔甲,

在所有人的祝福中

默默地负重前行。

05.

“如果你们看到了我在现场,请不要担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不是在一线,就是奔赴在一线的路上。因为他们,我们即便不出门,也能及时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就是:中国记者。

他们都是一个个普通家庭中的,子女、父母、爱人,但这个春节,他们却站在最前方,替全国人民关注着每个变化。

然而在武汉的他们,并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去哪儿了,知道终是瞒不住,才通过直播告诉他们, “如果你们看到了我在现场,请不要担心,我会做好防护再报道! 他们每天奔波在一线,或深入隔离区,或每天在城市间穿梭。

不论刮风下雨, 还是冒着暴露在病毒环境中的危险,哪怕面对威胁,他们也未曾退缩, 时时刻刻从前线把最新消息告知我们。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也要将社会现实传递出去。

致敬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英雄,

镜头内外的你们,

都值得被记录、被记住。

惟愿逆风而行的你们,

平安归来。

《平凡的世界》里说,

“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

平凡之躯亦如他们,

他们也害怕,也担心,

只是时刻谨记着携爱前行。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

一朵花可以绽放整个春天的芬芳。

在这非常又特殊的日子,

我们又见到平凡人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

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

或许因人物的平凡

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

或许因事迹的琐细

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

正是这些平凡人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岁月里

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