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上将萧克,奇在哪?

红二、六军团是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由这两支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二方面军,在长征征战途中,起到了威震敌胆、推动革命走向胜利的作用,其中的几位领导人更是功耀千秋,军事才能一顶一,绝对称得上“骁将”二字。

贺龙元帅的故事不再赘述,任弼时的功绩也提过两三回了,王震、李达此前的推文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了,今日便来聊一聊曾经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

萧克将军在1955年授衔时,被评为开国上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革命、百姓鞠躬尽瘁,是人人敬仰的有功之臣。后世人皆称,萧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他奇在哪,却又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带着疑惑,翻看萧克将军一生的大事记,不难发现,他的“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其虽是武将,却浑身飘着“墨香”;第二,其是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被敌军刻在“黑名单”上,化身为具有威慑作用的红军护盾;第三,其与贺龙、王震、毛泽东等人配合默契,足智多谋,善于用脑子行军打仗。

1

1907年,伴随着一声啼哭,萧克出生在了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的一户清贫书香门第。

由于家中世代皆是读书人,对其求学问题十分重视,年幼的萧克不仅早早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还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读私塾、小学、师范院校,浑身一股子淡雅文人的气质。但在学校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他,抱负却不止于此,他眼看家国动荡,军阀仗着手中权势便为所欲为、纵横乡里,下决心去广州寻求新的出路。

为了筹集路费,他向街坊邻里东拼西凑了7块大洋,考取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该教练所后归并黄埔军校所有)。

军校内有志之士甚多,萧克深受熏陶,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并随国民革命军征战江西、浙江等地。1927年,蒋介石推翻先前国共合作、打倒旧军阀的誓言,倒行逆施,在全国各地实施武装反动暴动,致使白色恐怖一直蔓延在平民以及共产党员之中,久久不散。

萧克深明大义,知道蒋介石此番举动意欲何为,带着满腔愤慨离开了北伐东路军,转入叶挺“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三连,谋得了中尉指导员的职位。

加入部队后,萧克参加了几次规模较小的战斗,因表现突出,于同年5月30日,升迁至第四连代理连长,并经三连连长郑鸣英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萧克一直以来的愿望,共产党心向光明,惩恶扬善,是他心中最为理想的归宿与寄托,他将入党时所念的誓词牢记于心:“努力革命,服从组织,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此后,萧克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还与朱毛二人一同登上井冈山,在守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大小战役中屡立奇功。

1930年春,萧克的军事才能彻底被挖掘,担任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军挺进江西、湖南,闲暇之余,萧克善于归纳总结部队的问题,他所带领的纵队在他的努力之下,成为了红四军的主力之一。

2

军事才能日益凸显的萧克,短短几年间便获得了赏识,1932年,其被任命为湘赣苏区的红八军军长,成为独立战区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3年6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萧克任师长,全师共4000余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的命令正式下达,红六军团接到指示,前去湖南中部扩红,积攒实力,并与贺龙带领的红二军团会合。抵达湖南后,红军的动向被当地军阀头子看在眼里,名叫何键的“湖南王”开始集结重兵,围追堵截红军。

萧克此时没有慌了手脚,而是摒弃以往的教条主义的打法,采取运动战的方式,尽量避免与敌军的正面交锋,保留革命的火种。

8月12日,为稳固军心,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红六军团在湖南桂东县寨前圩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此次誓师,萧克被任命为军团长兼十七师,担起了非比寻常的担子。

湘桂黔三地的国民党军派出24个团的兵力继续乘胜追击,本来胜券在握的国民党军队,谁也没料到红军队伍中出了个“刺头”,在萧克的带领下,战士们浴血奋战,最终成功突出重围,活着的人只剩下3000余人左右。

24日,红六军团顺利与红二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粉碎了何键等人彻底歼灭红军于乌江南岸的阴谋,实乃大快人心。突围胜利的消息传出,震惊国民党上下所有将士,何键几次三番致电蒋介石,请求飞兵增援,此前更是在电文中将矛头直指萧克,放言表示: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克)贺(龙)。

由此也可以看出,萧克成了红六军团的金字招牌,让敌军闻风丧胆,实在是了不得。

除却国内的影响,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很广。这还得益于一名瑞士传教士的功劳。这位传教士撰写的《神灵之手——基督俘虏在中国》,比《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出版还早一年,是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

原来,萧克与敌军战斗的过程中,在贵州旧州时俘虏了这位“外国佬”——薄沙特,在此之后,薄沙特随部队一起,与红军战士们辗转各地、朝夕相处,亲历了大小战事,对于萧克十分敬仰崇拜。

在薄沙特的描述中,有这么一段话语:“一副极标准的军人仪表,很好的文化修养,有渊博的知识,他是一位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的将军。”如果说何键的电文可以印证萧克的第二大“奇”——威震敌胆,那么薄沙特的恳切评价,便能佐证萧克的第一大“奇”——文韬武略。

长征的最后一关是劝服红四方面军一同北上,红二、六军团在其中起到的周旋作用不可估量,贺龙、萧克为长征画下句点,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赤胆忠心令人赞叹。

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同志更是直言:“你们二、六军团在乌蒙山里打转转,别说是敌人,就连我们也被转晕了头,不过红二、六军团讨了巧,没有吃亏,你们一万多人,走过来还是一万多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这便将萧克的第三大“奇”——机智英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从黄埔第四期毕业生,到先遣西征,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最后于2008年10月24日谢世,萧克的一生都是大写的“帅气”。

戎马一生,要问萧克奇在哪?你说,他在哪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