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幕僚阶层中的翘楚,以书法闻名于世

清代经世思潮的盛行,源于乾嘉年间常州学派的提倡,这种思潮到魏源、龚自珍所处的时代大为显耀。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包世臣扮演了中间者的角色。是他将常州学派重视实践的部分, 传递给了龚自珍。同时他自己也亲身致力于实学,并针对社会积弊提出改革方案,构成经世思潮一个引人注目的侧面。包世臣可以说是上承顾炎武,下开龚自珍、魏源,旁及阳湖派诸子的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包世臣 安吴人,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孙。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包世臣出身贫苦,少年受家学教育。他“资质绝人”“精熟经史”。史书说他,“少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言兵。” 后中举人。从二十三岁到五十七岁,他长期充当清朝官府的幕僚,直到六十四岁,即1838年,才在江西新喻当过知县。但只干了一年多就被贬斥罢官,然后又去做幕僚老本行了。

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时人记载,“世臣精悍有口辩,以布衣遨游公卿间。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钜政。无不屈节谘询,世臣亦慷慨言之。”

包世臣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引发了他对民生的思考,清王朝由盛转衰,社会环境和民生凋敝的现实促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在他的诗、文和论著中都渗透了对民情的记录和悲悯。在深刻分析危害民生的主要原因之后,包世臣提出"劝本厚生"主张,并将灾民、贫民、市民以及商贩小民等都纳入其关注的对象。

包世臣认为,为官要为民爱民,而要为民爱民,就必须通民情,为民兴利除弊;其次,他主张慎选官吏,把培养和选拔好的官吏特别是州牧县令视为整饬吏治的关键,因为州牧县令的为政好坏,是为民爱民,还是残民以逞,是兴利除弊,还是贪赃枉法,无不关系着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包世臣的多年幕僚生涯中,有两件事是值得青史留名的。第一件事是1838年底,林则徐赴粤禁烟,次年正月路过江西南昌,向他问禁烟之计,包世臣提出“止浊必澄其源,行法先治其内”的策略。包世臣对英国发动战争有充分的估计。他说:“今鸦片禁绝,则该夷岁入,什去五六。且邻国以畏其富强,为之役属者,亦有以窥测深浅,此英夷不得不以全力争此局者,固情势所必至,非仅前明倭患之比也。”所以,他一再向林则徐等人建议招用澳门一带习海性的游勇四五千人,以增强抗英防御力量。

对当时整个抗英防务,他认为:“大海周环,西南自广东而东北至奉天,七省通海口门,皆一帆所达”,因而主张抗英防务“必宜通筹全局”,反对着重偏防一隅,“而计出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尤其重视加强台湾和福建的防御力量。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又是产米之区,福建则盛产出口茶叶,具有“制夷之权”,对这些战略上、经济上十分重要的地方,必须“增防严守”。

另外,包世臣还是一位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开始学篆隶,后又倡导魏碑。晚年习二王。自拟为“右军第一人”。他写的书法评论和研究专著《艺舟双揖》影响深远,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以此为榜样写过一本《广艺舟双揖》。

包世臣卒于八十岁高龄,他家中藏书很多,自己的生平和思想,被整理在《安吴四种》等著作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